翻译
春天的山中,鸟儿鸣叫得清脆响亮,这样的景致怎能没有我的吟咏?
道路漫长,沿江边水滨延伸,这途中又怎能少了你的言语相伴?
我在金鲫池旁却见不到你,只好一路追赶,直过了定山村。
路人都说你还未走远,说那骑马的少年清秀俊朗,风度翩翩。
风岩洞与风水洞久已闻名,只因隔着山溪,夜晚不敢渡过。
清晨溪桥上流水漂浮着梅花花瓣,我知道你曾在此系马,而岩畔的花也为你飘落。
我出城才三天,行程却如此迟缓,家人怪责怒骂:什么时候才回来?
世上那些小孩炫耀走得快,可像你这样深情等待朋友的人,如今哪里还有?
以上为【往富阳新城,李节推先行三日,留风水洞见待】的翻译。
注释
1. 富阳新城:宋代地名,属杭州,今浙江富阳区。
2. 李节推:姓李的节度推官,为州府属官,掌刑狱之事。具体生平不详。
3. 磔磔(zhé zhé):象声词,形容鸟鸣声。
4. 金鲫池:地名,或指风水洞附近有池,传说产金鲫鱼。
5. 定山村:在富阳境内,临近风水洞。
6. 骑马少年清且婉:指李节推,形容其风度清雅俊秀。
7. 风岩水穴:即风水洞,为富阳著名景点,多奇石幽洞,有泉流其中。
8. 溜:水流。
9. 浮梅萼:梅花花瓣随水流漂浮。
10. 妻孥(nú)怪骂:妻子儿女责怪抱怨。孥,子女。
以上为【往富阳新城,李节推先行三日,留风水洞见待】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苏轼在前往富阳新城途中所作,记述了李节推(李姓官员)先行三日,并在风水洞等候自己的情谊。全诗以轻快自然的笔调写友情之深厚,既有山水之趣,又有人情之美。诗人将沿途所见春景与对友人的思念、追寻交织,通过“不可无我吟”“不可无君语”的反复咏叹,强调彼此精神上的契合与不可或缺。末尾以世俗小儿夸疾走反衬李节推之守信重情,凸显其品格之高洁。全诗语言质朴流畅,情感真挚,体现了苏轼重情尚义的性格和对人际温情的珍视。
以上为【往富阳新城,李节推先行三日,留风水洞见待】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清晰,按时间与空间顺序展开:从出发、追友、途闻、至景、忆人,最后回归家庭生活,层层递进。开篇以“春山磔磔”起兴,渲染春日生机,随即点出“不可无我吟”,展现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紧接着“路长漫漫”引出“不可无君语”,巧妙将自然景色与人际情感融合,凸显友情之重要。中间四句写追寻过程,通过路人描述“骑马少年清且婉”,侧面刻画李节推形象,含蓄而生动。五六联转入夜宿风水洞前后的情景,“只隔山溪夜不行”写出谨慎与期待,“溪桥晓溜浮梅萼”则画面优美,暗含诗意等待。结尾由外景转回家庭,“妻孥怪骂”看似琐碎,实则反衬诗人因情谊而忘归的真性情。最后一句“如君相待今安有”感慨深沉,既赞友人守信,亦叹世风日下,余味悠长。全诗风格清新自然,用语平实却意蕴丰富,体现苏轼早期诗歌中重情、尚真的审美取向。
以上为【往富阳新城,李节推先行三日,留风水洞见待】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校注者评:“此诗纪行抒情,情景交融,见东坡重交游之情。”
2.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语浅情深,不假雕饰,自是东坡本色。”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世上小儿夸疾走’二句,寓意深远,非独纪事而已。”
4. 王水照《苏轼选集》评:“诗中‘不可无我吟’‘不可无君语’对举,显出诗人自我意识与友情认同的双重表达。”
以上为【往富阳新城,李节推先行三日,留风水洞见待】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