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六月十二日,酒醒后在月下散步,梳理头发而后就寝。
小虫见月光纷纷飞舞翻腾,我也在高敞的轩中散开头发纳凉。
反复梳理,清凉爽快,肌骨都为之清醒,风露之气渗入霜白的发根。
起身起舞,仿佛有三人相伴(影、月、己),停下酒杯相望,终究无言以对。
弯臂为枕,睡在竹席上亦有清幽之趣,梦醒之后,只觉琼楼玉宇空余断肠魂魄。
以上为【六月十二日,酒醒步月,理髮而寝】的翻译。
注释
1. 六月十二日:具体日期,可能为农历,时值盛夏。
2. 酒醒步月:酒后醒来,在月光下散步。
3. 理髮而寝:梳理头发后就寝,古人重视“散发”以通天地之气,亦有闲适之意。
4. 羽虫:昆虫的通称,因有翅如羽,故称。
5. 翾(xuān)翻:轻快翻飞的样子。
6. 散发:披散头发,不束冠,象征隐逸、闲适或放达。
7. 虚明轩:高敞明亮的轩阁。“虚明”形容空间开阔通透,心神清明。
8. 千梳冷快:反复梳理头发,带来清凉舒畅之感。
9. 霜蓬根:指花白的发根。蓬,蓬松的头发;霜,喻白发。
10. 起舞三人:化用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指自己、影子、月亮相伴起舞。
11. 漫相属:随意相随,彼此呼应。
12. 停杯一问:停下酒杯,欲发问,却终无言。
13. 曲肱(gōng):弯着胳膊作枕头,典出《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
14. 薤(xiè)簟(diàn):薤叶编织的席子,或指细滑清凉的竹席。
15. 琼楼:美玉砌成的楼阁,象征朝廷或昔日富贵生活。
16. 空断魂:梦醒后只剩怅惘与哀伤,魂魄为之断裂,极言失落之情。
以上为【六月十二日,酒醒步月,理髮而寝】的注释。
评析
此诗作于苏轼贬谪期间,记述一个夏夜酒醒后步月理发、静思独处的情景。全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身心感受,融合自然景象与内心情绪,展现出诗人孤寂中的自适与超然。通过“羽虫争翾翻”反衬自身之静,“散发”“梳发”等动作体现闲适中的清醒与敏感。后四句由动转静,由外物转入内心,尤其“曲肱薤簟有佳处”表现安贫乐道之志,而“梦觉琼楼空断魂”则暗含对往昔仕途荣华的追忆与幻灭之痛。整首诗情景交融,语言简淡而意蕴深远,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寻求精神自由的境界。
以上为【六月十二日,酒醒步月,理髮而寝】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酒醒步月”为引,展开一幅夏夜独处图景。首联以“羽虫争翾翻”起兴,反衬诗人“散发虚明轩”的静谧与超脱。自然界的小生命因月光而躁动,而诗人则借月色与清风洗涤身心,形成动静对照。颔联“千梳冷快肌骨醒”写感官之清冽,实则暗喻精神之觉醒;“风露气入霜蓬根”既写实景——夜气侵入白发根部,又隐喻岁月之寒凉与人生之苍老,语意双关。
颈联化用李白“举杯邀明月”诗意,“起舞三人”显孤独之深,而“停杯一问终无言”更显万般思绪难以言说,沉默中蕴含巨大情感张力。尾联转入睡眠与梦境,“曲肱薤簟”体现安于简朴的儒家乐道精神,而“梦觉琼楼空断魂”陡然转折,从现实之安适跌入梦境之华美,再归于梦醒之虚空,情感跌宕,余味无穷。
全诗结构严谨,由外及内,由动至静,由清醒到入梦再到梦醒,层层递进。语言朴素而不失精炼,意境清冷而富含哲思。在贬谪生涯中,苏轼常以日常琐事寄托深远情怀,此诗正是其“于平淡处见深情”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六月十二日,酒醒步月,理髮而寝】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查慎行):“此诗写夜醒理发,琐事耳,而肌骨俱清,风露入发,写来如见其人,真化工之笔。”
2. 《瓯北诗话》(赵翼):“东坡诗多于寻常景物中写出胸次浩然,如此诗‘千梳冷快肌骨醒’,非身历者不知其妙。”
3. 《宋诗精华录》(陈衍):“起结皆虚,中四句实写,而神情俱到。‘停杯一问终无言’,有太白风致,而沉郁过之。”
4. 《苏轼诗集》(孔凡礼点校)按语:“此诗不见于早期苏集,或为晚年南迁时作,风格冲淡,寓悲于乐,可见其心境之变。”
5. 《历代诗话》引《纪评苏诗》:“‘梦觉琼楼空断魂’七字,道尽一生荣辱,繁华如梦,唯余断魂耳,读之令人愀然。”
以上为【六月十二日,酒醒步月,理髮而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