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使君前往蕲州赴任,人们却已在传唱蕲州鬼的谣谚。
我本不认识这位使君,又怎会预知他的死讯?人生终不免化作鬼魂,使君既已年老,此时离世又何尝算早?
以上为【五禽言五首,并叙】的翻译。
注释
1. 五禽言:模仿五种鸟鸣声的寓言体诗,源自古代禽言诗传统
2. 使君:汉代对刺史的尊称,宋代常借指知州
3. 蕲州:今湖北蕲春,北宋属淮南西路
4. 蕲州鬼:当地民间谣传的鬼怪故事,暗指凶兆
5. 会不免:终将不可避免,语出《史记·匈奴列传》“终不能逾河而北”
以上为【五禽言五首,并叙】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五禽言》组诗中借禽言体讽喻时政之作。全诗以蕲州鬼谣为切入点,通过“不识使君”与“预知死讯”的矛盾设置,揭露宋代官场“谣谶先于事实”的荒诞现象。末二句“人生作鬼会不免”以冷峻笔触消解死亡的特殊性,在看似达观的语言中暗含对官员命运无常的深刻悲悯,展现苏轼晚期诗作“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独特风格。
以上为【五禽言五首,并叙】的评析。
赏析
该诗在艺术上构建三重意蕴:表层以禽言童谣的俚俗形式包裹严肃主题,中层通过“识”与“知”的认知悖论展现舆论杀人的社会机制,深层则在“老知何晚”的反诘中完成对生命价值的终极叩问。苏轼巧妙运用“蕲州鬼”的民间意象,与白居易《凶宅》诗“长安多大宅,列在街西东。往往鬼哭时,闻人哭声中”形成隔代呼应,却更添历史循环的苍凉感。结句以平淡语写惊心事实,将个体悲剧升华为普遍人生困境,在二十八字间实现从政治讽喻到存在思考的诗意飞跃。
以上为【五禽言五首,并叙】的赏析。
辑评
1. 宋代周紫芝《竹坡诗话》:“东坡《五禽言》皆有所讽,『蕲州鬼』篇尤得古诗《乌生八九子》遗意,怨而不怒。”
2. 清代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此首讽刺刻深,『我不识使君』二句,直刺谗夫构衅之弊。”
3.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使君已老知何晚』是通篇点睛处,盖言衰年宜退,而犹罹此祸,悲愤在言外。”
4. 日本赖山阳《东坡诗钞》:“以俚谚入风雅,『蕲州鬼』三字便成诗史,此老真化工手。”
5. 王水照《苏轼研究》:“诗中双重陌生化处理——既不解民谣何起,亦不知死亡何速,深刻揭示人类在命运前的集体无知状态。”
以上为【五禽言五首,并叙】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