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女娲修道而成仙,西王母长生不老、年岁难计。
甲子轮回恰逢正月初一、十五、初七三朔同现,木星(岁星)即将完成两周天的运行。
战事渐息,刀剑已无须佩于腰间(喻天下太平);积善行德,才知福泽如耕田般可收获。
谁将用朱笔书写未来的盛会?此时却已有人编撰起吉祥颂词与寿庆诗篇。
以上为【斋日致语口号】的翻译。
注释
1. 斋日:指举行斋戒祭祀的日子,常用于道教或佛教仪式,也泛指清净修持之日。
2. 致语口号:古代在宴会、庆典或宗教仪式上所诵的颂辞,多为四六骈文或诗句,用于渲染气氛、称颂功德。
3. 娲皇:即女娲,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创世女神,此处尊称为“皇”,并赋予其得道成仙之意。
4. 金母:即西王母,道教中掌管长生与女仙之首的神祇,传说她长生不老。
5. 甲子会逢三朔旦:甲子为干支纪年之始,三朔旦指正月初一(岁朔)、正月十五(望朔)、正月初七(人日朔)等吉日重合,古人视为祥瑞。
6. 岁星行看两周天:岁星即木星,约十二年绕天一周,两周天即二十四年。此句暗示时间流转,亦有天道循环之意。
7. 消兵渐觉腰无犊:犊指刀鞘上的饰物,亦代指刀剑。“腰无犊”意为不再佩刀,象征战事平息、天下太平。
8. 种德方知福有田:化用“种德如种田”,强调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德行为福报之本。
9. 彤管:赤色笔杆的笔,古代女史记事所用,后泛指书写工具,亦象征史官或文翰之事。
10. 椒花椿颂:均为古代贺年、祝寿之辞。“椒花颂”出自晋代刘臻妻元旦献《椒花颂》,“椿颂”源自《庄子·逍遥游》“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喻长寿。此处指编撰吉祥颂词。
以上为【斋日致语口号】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在斋日所作的致语口号,具有典型的应制或庆典性质,内容庄重而富祥瑞之气。全诗以神话开篇,借“娲皇”“金母”象征神圣与长寿,营造出祥和高远的氛围。中间两联转入时间与世事的描写,既体现天象更迭的宏大背景,又暗寓太平盛世、德业有成的社会理想。尾联则点出记录盛事、传颂美德的文化使命。整体语言典雅,用典精当,体现了宋代士大夫在宗教仪式或节庆场合中寄寓政治理想与文化自信的典型风格。
以上为【斋日致语口号】的评析。
赏析
苏轼此诗虽为“致语口号”这类应景之作,却毫无俗套之感,反显气象宏阔、意蕴深远。首联以神话人物起兴,将现实庆典提升至神仙境界,赋予其神圣色彩。颔联巧用天文历法术语,“甲子”“三朔旦”“岁星”“两周天”不仅展现诗人博学,更暗含天时运转、盛世重临的寓意。颈联由天道转入人事,“消兵”与“种德”对举,体现儒家“仁政”与“德治”的理想,反映苏轼一贯主张以德化民、止戈为武的政治理念。尾联设问“彤管何人书后会”,引出当下已有“椒花椿颂”编成,既赞美当前盛况,又寄望历史铭记,充满文化自觉与使命感。全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用典自然,语言庄重而不失灵动,是宋代礼仪诗中的上乘之作。
以上为【斋日致语口号】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十三引查慎行曰:“此斋日口号,典重矞皇,非徒应酬语也。‘消兵’‘种德’二语,具见儒者经济。”
2.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云:“起手缥缈,中二联实而有理致,收处亦不落套。口号中能如此,非大家不能。”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苏集中此类诗多被忽视,然此首气象堂皇,语带天机,非仅颂圣而已,实有忧国劝善之意存焉。”
4. 钱钟书《宋诗选注》未选此诗,但在论及苏轼应制诗时指出:“东坡虽不屑作谀辞,然遇典礼盛典,亦能庄谐杂出,此文质彬彬之作,可见其才力无所不可。”
以上为【斋日致语口号】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