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天子,观风自南国。浮舟大江屹不前,蛟龙索斗风波黑。
春秋方壮雄武才,弯弧叱浪连山开。愕然观者千万众,举麾齐呼一矢中。
死蛟浮出不复灵,舳舻千里江水清。鼓鼙馀响数日在,天吴深入鱼鳖惊。
翻译
汉家天子南下巡视风俗民情,
龙舟行至大江却骤然停滞不前,原是蛟龙作乱掀起滔天黑浪。
正值壮年的武帝雄姿英发,张弓怒喝竟将连绵山浪劈开。
两岸万千民众惊愕注视,只见令旗挥下一箭破空射中。
恶蛟浮尸江面再难逞凶,千里江船通行无阻水色澄明。
战鼓余音数日仍在回荡,连水神天吴都携鱼鳖潜藏。
左有佽飞卫如霜羽疾射,右携孤儿军穿犀甲劲驰。
为何天子要亲临险境射蛟?只为震慑诸侯彰显天威。
帝王威严令人敬畏,天子尊贵不容亵渎,可校猎平田的谏书犹在案头。
此时随行群臣为何缄默?唯闻武帝威名震烁千古——
君不见后世尊其谥号为“武”!
以上为【汉武帝杂歌三首】的翻译。
注释
观风自南国:帝王巡守四方考察民情,《礼记》有“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之载。
蛟龙索斗:化用《晋书·温峤传》“燃犀照水族”典故,喻朝政险恶。
弯弧叱浪:《汉书·武帝纪》载元封五年武帝“自浔阳浮江,亲射蛟江中”。
舳舻千里:语出《汉书·食货志》,形容船队首尾相接,暗含劳民伤财。
天吴:《山海经》中水神,八首人面,虎身十尾。
佽飞:汉代武官名,掌弋射,《淮南子》载其“依鸾鸟之羽为饰”。
平田校猎:司马相如曾谏汉武帝勿因校猎毁民田产,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以上为【汉武帝杂歌三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汉武帝射蛟典故为框架,暗含对帝王穷兵黩武的隐讽。开篇以“蛟龙索斗”喻治国困境,中段极写射蛟场面之壮阔,实则暗指武帝连年征伐虽扬国威,却耗损民力。结尾“从臣何不言”一句,直指朝臣失语之弊,而“后嗣尊为武”则暗含历史评价的双重性——武功赫赫与民生疾苦并存。韦应物借汉喻唐,警示当权者须权衡威德。
以上为【汉武帝杂歌三首】的评析。
赏析
意象对冲:
“风波黑”与“江水清”构成昏明对比,暗喻乱平治现;“鼓鼙馀响”与“鱼鳖惊”形成声势反衬,凸显天威凛冽。
结构张力:
前十二句铺陈射蛟壮举,后六句转入史论反思,由叙事至讽喻的转折藏于“何为临深亲射蛟”一问中。
诗史互文:
化用《史记》《汉书》所载武帝事迹,却以“孤儿贯犀革”(影射武帝组建孤儿军远征匈奴)等细节深化历史批判。
语言特质:
杂用三言、七言句式,“愕然观者千万众”如镜头横扫,“威可畏,皇可尊”似警钟顿响,参差节奏呼应射蛟过程的疾徐变幻。
以上为【汉武帝杂歌三首】的赏析。
辑评
《韦苏州集》汪藻跋:
“其诗如渊明《咏荆轲》,悲壮中自藏冷眼,此篇尤得风骚之旨。”
《唐诗品汇》高棅评:
“苏州以古风入律,骨力沉雄,‘举麾齐呼一矢中’七字,如见汉家气焰。”
《唐音癸签》胡震亨论:
“韦公讽武帝射蛟,实忧开元天子幸蜀事,唐人咏史多类此。”
《昭昧詹言》方东树语:
“收束‘君不见’三字,将前文雷霆万钧之力尽收于史笔褒贬中,此韦公独绝处。”
以上为【汉武帝杂歌三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