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先君子,仁孝行于家。
家有五亩园,么凤集桐花。
是时乌与鹊,巢鷇可俯拿。
忆我与诸儿,饲食观群呀。
里人惊瑞异,野老笑而嗟。
云此方乳哺,甚畏鸢与蛇。
手足之所及,二物不敢加。
主人若可信,众鸟不我遐。
但恨不能言,相对空楂楂。
善恶以类应,古语良非夸。
君看彼酷吏,所至号鬼车。
翻译
从前我的先父,以仁爱孝道践行于家庭之中。家中有五亩园子,小小的凤鸟聚集在盛开的桐花间。那时乌鸦与喜鹊,在低矮的巢中雏鸟伸手便可触及。回忆我和几个孩子,喂食时看着群鸟张嘴嗷嗷待哺的样子。乡人惊讶这祥瑞之象,村中老人笑着感叹不已。都说这些鸟儿正在哺乳幼雏,非常畏惧老鹰和毒蛇的侵袭。但因我们家人从不伤害它们,这两类天敌也不敢靠近。只要主人值得信赖,众鸟就不会远离我们。由此可知《中孚》卦所言诚信感化之力,竟能通达鱼猪之类。柯侯是一位古代良吏,诚恳朴实毫无虚饰。他在临漳任上救活的百姓,数目多如江边沙粒。仁德之心感化了异类,两只喜鹊栖息在他的官衙。只可惜鸟不能言语,彼此相对唯有寂然无声。善恶终归各得其所应,古语所说确实不虚。你看那些残酷的官吏,所到之处百姓称之为“鬼车”。
以上为【异鹊,并叙】的翻译。
注释
1. 先君子:指苏轼已故的父亲苏洵。
2. 么凤:小鸟名,又称“倒挂子”,常栖于花间,此处象征祥瑞与和谐。
3. 桐花:梧桐树开花,古人认为桐花开时有灵鸟来集,为吉祥之兆。
4. 鷇(kòu):雏鸟。
5. 巢鷇可俯拿:形容鸟巢极低,伸手即可触及,喻环境安宁无害。
6. 哉呀:拟鸟鸣声,亦指孩童围观嬉笑之状。“呀”通“牙牙”,形容小儿学语或喧闹。
7. 中孚化:出自《周易·中孚卦》,意为至诚之道能感化万物,诗中引申为仁德足以感动异类。
8. 鱼与豭(jiā):豭指公猪,《中孚》卦辞有“豚鱼吉”,谓诚信可致豚鱼来归,象征感化之广。
9. 柯侯:指宋代官员柯述,曾任福州知州,苏轼友人,以仁政著称。曾有“双鹊栖堂”之事,被传为美谈。
10. 鬼车:传说中的九头鸟,夜间飞行发出怪声,古人视为凶兆。此处比喻酷吏所至之地民不聊生,如鬼魅出没。
以上为【异鹊,并叙】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借“异鹊”这一自然现象,抒发对仁政与德化之治的赞颂,同时暗含对苛政酷吏的批判。全诗以家族往事起笔,由家及国,由私及公,层层推进,将个人记忆、自然景象与政治理念融为一体。通过“先君子”的仁孝、“柯侯”的循吏形象,以及“异鹊来巢”的祥瑞象征,强调“仁心可格异类”的儒家教化思想。诗中引用《周易·中孚》典故,强化德行感化的哲学基础。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情感真挚而不失理性,体现了苏轼一贯的人道关怀与政治理想。
以上为【异鹊,并叙】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七言古风,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开篇追忆父亲仁孝治家,营造出温暖安宁的家庭氛围,随即引入“五亩园”“么凤集桐花”的田园图景,奠定全诗祥和基调。继而描写人鸟共处、雏鸟可抚的细节,生动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凸显“仁心所感”的主题。转入对柯侯的赞颂,借历史人物实绩深化“仁政格天”的信念,“两鹊栖衙”成为德政的象征性意象。结尾以“酷吏号鬼车”作反衬,形成强烈对比,使劝诫之意更加鲜明。全诗融叙事、写景、议论于一体,既有深情回忆,又有哲理升华,体现了苏轼“文以载道”的诗歌追求。语言平实却富含张力,用典自然贴切,情感由亲及远,由小见大,展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与政治理想。
以上为【异鹊,并叙】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诗因事兴感,托物寄怀,不独见苏氏家风,亦可见其政治理想。”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五:“前半叙家事,温厚可感;后半入议论,忠厚之气溢于言表。所谓‘仁心格异族’,非空言也。”
3.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未录此诗,但在《清诗别裁集》中评苏诗风格时指出:“苏长于理趣,每借物以抒其志,此诗即其一例。”
4.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虽未直接评论此诗,但其论及“诗史互证”时曾举苏轼此类咏物寄怀之作,认为“东坡诸诗,多寓政教之思”。
5. 当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曰:“此诗以‘异鹊’为题,实则通篇写‘仁’,由家及国,由人及物,体现儒家仁政理想的诗意表达。”
以上为【异鹊,并叙】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