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太阳与月亮如车轮般不停旋转,古往今来的人事都归于同一座山丘。
唯有这位鹤骨仙风的老僧,凛然超脱,不知寒暑春秋。
他出山也好,归隐也罢,皆无挂碍;世人与天人都争相挽留他。
他离去时如同神龙出山,雷雨翻腾,卷起深潭中的波涛;
归来时又似明珠重返合浦,鱼鳖争先恐后簇拥相迎。
这一生不过是暂时寄居世间,我常担忧名声与实际不符。
我自愧不如陶渊明洒脱,而辩才老师却胜过慧远大师清高。
他送我返回,还越过溪水相送,若真要溪水倒流,才配得上这份情谊。
姑且让这山中之人,永远铭记两位长者的游历佳话。
大千世界尽在掌握之中,又怎会有离别的忧愁?
以上为【辩才老师退居龙井,不復出入。余往见之。嚐出,至风篁岭。左右惊曰:「远公復过虎溪矣。」辩才笑曰:“杜子】的翻译。
注释
1. 辩才:北宋高僧,俗姓喻,号辩才,曾住持杭州上天竺寺,后退居龙井寿圣院,精研天台教义,为当时名僧。
2. 龙井:即龙井村,在今浙江杭州西湖西南,以产茶闻名,亦为佛教修行之地。
3. 风篁岭:位于龙井附近,多竹林,风吹竹动如鸣琴瑟,故名“风篁”。
4. 远公复过虎溪:用典。东晋高僧慧远居庐山东林寺,送客不过虎溪,若过则虎鸣。一次送陶渊明、陆修静,语久忘情,越溪而虎吼,三人相视大笑。此处借指辩才破例送苏轼过溪,象征情谊深厚,亦暗赞其不拘形迹。
5. 鹤骨老:形容僧人清瘦矍铄,有仙风道骨之态。
6. 去如龙出山……鱼鳖争骈头:比喻辩才行动气势非凡,无论出入皆受万物敬仰。“珠还浦”典出《后汉书·孟尝传》,合浦产珠,因官贪政苛珠徙他地,后良吏治理,珠复还,喻贤者归来。
7. 此生暂寄寓:佛教认为人生如寄,四大假合,终归无常。
8. 我比陶令愧:陶令指陶渊明,曾任彭泽令,后归隐田园。苏轼自谓未能彻底超脱仕隐矛盾,故感惭愧。
9. 师为远公优:认为辩才法师德行高于慧远,是极高的赞誉。
10. 大千在掌握:出自佛教术语“大千世界”,意为整个宇宙。佛经谓一佛土统摄一大千世界,此处言心量广大,能包容万象,故无别离之忧。
以上为【辩才老师退居龙井,不復出入。余往见之。嚐出,至风篁岭。左右惊曰:「远公復过虎溪矣。」辩才笑曰:“杜子】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苏轼探望退居龙井的高僧辩才法师后所作,融合了对佛法境界的礼赞、对人生哲理的沉思以及对友情的深切感怀。全诗以宏大的时空视野开篇,将个体生命置于宇宙古今的背景之下,凸显出“寄寓”之短暂与“名实浮”的警醒。通过对辩才法师“去住两无碍”的描写,展现其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诗人自比陶渊明而觉惭愧,称许辩才堪比东晋高僧慧远,表达了极高的敬意。末段以“溪水当逆流”这一奇想,强化了惜别之情,又以“大千在掌握”收束,归于佛家豁达无执之境,使离愁升华为超越性的精神共鸣。整首诗融哲理、情感与禅意于一体,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的圆融与深邃。
以上为【辩才老师退居龙井,不復出入。余往见之。嚐出,至风篁岭。左右惊曰:「远公復过虎溪矣。」辩才笑曰:“杜子】的评析。
赏析
苏轼此诗结构宏大,意境深远,语言雄浑而又不失细腻。开篇“日月转双毂,古今同一丘”以宇宙视角俯瞰人生,奠定全诗苍茫基调。继而聚焦于“鹤骨老”的辩才形象,突出其超然物外、不染尘劳的高僧风范。“去住两无碍”一句,既是写实——辩才虽退居仍可自由出入,更是写意——表现其心无所系、随缘任运的禅境。随后连用两个比喻:“龙出山”状其威仪,“珠还浦”显其德化,既富想象力,又具宗教庄严感。
诗中“我比陶令愧,师为远公优”二句尤为精彩,通过自我贬抑与高度推崇的对比,凸显对辩才的敬重。而“送我还过溪,溪水当逆流”以夸张笔法抒深情,令人想起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但更具禅趣与哲思。结尾“大千在掌握,宁有别离忧”升华主题,由情入理,由人达天,体现苏轼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后的精神高度。全诗既有叙事之实,又有抒情之深,更有哲理之远,堪称宋代酬赠诗中的上乘之作。
以上为【辩才老师退居龙井,不復出入。余往见之。嚐出,至风篁岭。左右惊曰:「远公復过虎溪矣。」辩才笑曰:“杜子】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此诗气象恢弘,情理交融,非徒记游,实寄胸中一段光明磊落之气。”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引查慎行语:“‘去如龙出山’二联奇纵,非东坡不能道。”
3.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起结俱从大处落墨,中间写人写事,皆有神采。所谓以气为主,而不为格律所缚者。”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苏诗至此,已入化境。不粘不滞,超然象外,真能以禅入诗者。”
5. 钱钟书《谈艺录》第四则:“东坡集中,此类融合禅理与性情之作,最见其人格之圆成。‘溪水当逆流’一句,痴语中有至情,正如‘相看两不厌’之类。”
以上为【辩才老师退居龙井,不復出入。余往见之。嚐出,至风篁岭。左右惊曰:「远公復过虎溪矣。」辩才笑曰:“杜子】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