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松林间吹来的风轻轻流动,带来早春的寒意;这寒夜中,它陪伴着我饥饿的肠胃,在深夜里发出声响。
我们用牛粪作燃料,在火中烧熟了芋头;像山野隐士一般,我此刻也品尝着这粗朴的食物,心境懒散安然,如同当年吃残羹的懒残和尚。
以上为【除夕,访子野食烧芋,戏作】的翻译。
注释
1. 除夕:农历年的最后一天夜晚,又称大年三十。
2. 子野:人名,苏轼友人,生平不详,或为隐士。
3. 烧芋:烤芋头,古代山林隐士常食之物,象征清贫自守的生活。
4. 松风溜溜:形容松林间风声轻柔流动的样子。溜溜,象声词,亦有“徐徐”之意。
5. 春寒:虽为除夕,但已近立春,故称“春寒”。
6. 夜阑:夜深。
7. 牛粪火:以晒干的牛粪为燃料,常见于乡野,燃烧耐久且无明焰,适合煨烤食物。
8. 山人:指隐居山林之人,此处苏轼自指,亦含自嘲意味。
9. 懒残:唐代高僧懒残,传说他性情懒散,常吃别人剩下的食物,却有神通。曾预言李泌仕途,后应验。见《宋高僧传》。
10. 残残:双关语,既指吃剩的食物,又暗合“懒残”之名,表达一种不拘形迹、随缘自适的生活态度。
以上为【除夕,访子野食烧芋,戏作】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除夕之夜拜访友人子野时所作,记述了一次简朴而富有野趣的夜食经历。诗人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写寒夜饥肠、烧芋果腹的情景,表面写食芋小事,实则寄寓超脱尘俗、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诗中“牛粪火中烧芋子”一句看似俚俗,却极具生活气息与禅意,展现了苏轼善于从日常琐事中提炼诗意与哲理的艺术功力。末句借用“懒残”典故,将自己比作不拘小节、淡泊自适的高僧,透露出其历经宦海沉浮后归于平和的心境。
以上为【除夕,访子野食烧芋,戏作】的评析。
赏析
此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幽淡远。首句“松风溜溜作春寒”以听觉与触觉结合,勾勒出寒夜山居的静谧氛围;“伴我饥肠响夜阑”则转而写内感,将生理的饥饿升华为诗意的陪伴,幽默中见孤寂。第三句“牛粪火中烧芋子”大胆采用民间生活细节,毫无避讳,展现出苏轼对底层生活的亲切感知与审美包容。末句用“懒残”典故,不仅增添文化意蕴,更将一次寻常夜食提升至精神境界——在烟火气中体味禅意,在困顿中保持旷达。全诗短小精悍,寓庄于谐,正是苏轼“以俗为雅”诗风的典型体现。
以上为【除夕,访子野食烧芋,戏作】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十二引查慎行语:“此诗俚而能雅,俗中见真,东坡胸次洒落,故触处成趣。”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评:“写景如画,用事不觉其僻,‘牛粪’二字入诗而不猥,唯东坡能之。”
3.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中提及:“宋人诗词多避俗字,独东坡敢以‘牛粪’入句,盖其胸中有万象,故笔下无禁忌。”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评曰:“苏轼此诗看似游戏笔墨,实则借烧芋之事,抒隐逸之思,末句用懒残典,尤为贴切,见其学问与性情合一。”
以上为【除夕,访子野食烧芋,戏作】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