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正气名祛邪,东郊西应归中华。
离南为室坎为家,先凝白雪生黄芽。
黄河流驾紫河车,水精池产红莲花。
赤龙腾霄惊盘蛇,奼女含笑婴儿呀。
十二楼瞰灵泉䨟,华池玉液阴交加。
子驰午前无停差,三田聚宝真生涯。
龟精凤髓填谽谺,天地骇有鬼神嗟。
一丹休别内外砂,长修久饵须升遐。
肠中澄结无馀柤,俗骨变换颜如葩。
哀哉世人争齿牙,指伪为真正为哇。
轻肥甘美形骄奢,谲诡诈妄言矜夸。
游鱼在网兔在罝,一气顿尽犹呕哑。
馀生所托诚栖槎,九原枯髀如乱麻。
何须横议相疵瘕,众口并发鸣群鸦。
安知聚散同鱼虾,自缠如茧居如蜗。
日怀嗔喜甘笼笯,其去死地犹猎豭。
吾恨尔见有所遮,海波或至惊井蛙。
乌轮即晚蟾影斜,吾时俱睹超云霞。
翻译
北方正气被称为驱邪之源,它自东方而起,应和四方,终归于中华大地。
以离卦(南)为修炼之所,以坎卦(北)为安身之家,先凝结出如白雪般的真气,继而萌生黄色的生机嫩芽。
黄河之气驾驭着紫河车运转不息,水精池中孕育出红色的莲花。
赤龙腾飞冲天,惊动盘踞之蛇;少女含笑,婴儿欢啼,象征阴阳交感、生机勃发。
十二重楼俯瞰灵泉喷涌,华池中的玉液与阴气交融相合。
子时到午前运行无误,三田(上中下丹田)聚积宝气,才是真正的修道人生。
龟之精、凤之髓填补体内空虚之处,天地为之震动,鬼神亦为之惊叹。
一粒金丹成就,无需再区分内砂外砂,长久修行服食,终将升入仙界。
腹中污浊尽除,不留渣滓,凡俗之骨得以转化,容颜如花般焕发光彩。
可悲啊!世间众人争相争辩口舌,把虚假当作真实,真正的道理却被视为荒谬。
追求轻裘肥马、甘美饮食,身形骄奢,言行诡诈虚妄,夸夸其谈。
游鱼已入网,兔子困于陷阱,一口气断绝后仍挣扎呻吟。
余生所托不过如浮槎漂泊,死后九泉之下枯骨零乱如同乱麻。
为何不像利剑斩断尘缘一般断除众欲?却空自纠缠于名利之间拉扯不休。
为何不腾跃高飞如骏马文騧?可惜沉溺贪爱,彼此污染蒙蔽。
真心求道之意并非不好,炼丹闲居养性也非虚妄喧哗。
何必横加议论互相指责挑剔?众人齐声鸣叫如同群鸦噪耳。
怎知人生的聚散本如鱼虾般无常,自身却如作茧自缚,蜗居不出。
每日心怀嗔怒与喜乐,甘愿被牢笼拘禁;离死境不过一步之遥,却还像猎犬追逐野猪般盲目。
我遗憾你们的认知有所遮蔽,犹如井底之蛙,一旦海波汹涌便会惊骇失措。
太阳西沉,月亮初升,光影斜照,那时我已亲眼目睹超越云霞的仙境。
---
以上为【辨道歌】的翻译。
注释
1. **北方正气名祛邪**:北方在五行属水,在道教中代表肾水、元精,为生命之本;“正气”出自《黄帝内经》,指人体内的抗病能力,此处引申为纯阳之气,能驱除邪祟。
2. **东郊西应归中华**:东方主生发之气,西方主收敛,意谓天地之气由东而动,感应于西,最终汇聚于中央(中华),象征阴阳调和、归于中道。
3. **离南为室坎为家**:离卦代表南方、火、心;坎卦代表北方、水、肾。内丹学主张“取坎填离”,即以肾水济心火,达到水火既济,故以坎为根基(家),离为修炼之所(室)。
4. **先凝白雪生黄芽**:“白雪”指体内炼化的精华,“黄芽”为内丹初成之象,象征生机萌发,出自《参同契》。
5. **黄河流驾紫河车**:“紫河车”为道教术语,指真气沿任督二脉循环运行,如车行河道;“黄河”喻体内气血奔流之势。
6. **水精池产红莲花**:水精池指下丹田或肾府,红莲象征真阳之气或内丹成果,具有清净不染之意。
7. **赤龙腾霄惊盘蛇**:赤龙喻心火或阳气上升,盘蛇喻阴气潜伏,二者互动象征阴阳交感。
8. **奼女含笑婴儿呀**:“奼女”指心神,“婴儿”指肾精,二者结合象征神气相合,乃内丹关键步骤。
9. **十二楼瞰灵泉䨟**:“十二楼”指肺部或上丹田附近结构,亦有解为十二重楼台,喻高远清虚之地;“灵泉”指口中津液或肾水上升。
10. **华池玉液阴交加**:“华池”为口中舌下两窍,生津之处,道教称为“玄膺”;“玉液”即唾液,被视为养生之宝,与阴气交融滋养全身。
---
以上为【辨道歌】的注释。
评析
《辨道歌》是苏轼晚年融合儒释道思想的一首重要道教诗歌,体现了他对道教内丹术的理解与批判性吸收。全诗以“辨道”为题,旨在辨别真伪之道,褒扬清净内修之真道,贬斥世俗追逐名利之伪道。诗中大量运用道教术语、易象符号与内丹修炼意象,结构严密,层次分明,既有对修炼过程的形象描绘,也有对世情人心的深刻洞察。苏轼并未完全信奉道教长生之说,而是借道家语言表达超脱执著、返璞归真的精神追求。他批评世人争名逐利、是非颠倒,呼吁回归本心与大道。此诗兼具哲理深度与文学美感,展现了苏轼晚年思想的圆融境界。
---
以上为【辨道歌】的评析。
赏析
《辨道歌》是一首典型的道教哲理诗,采用七言古风形式,气势恢宏,意象繁复,融合《周易》、阴阳五行、内丹理论于一体。开篇即以方位与正气立论,奠定宇宙观基础,继而转入具体修炼过程——从“凝白雪”到“生黄芽”,再到“紫河车”运行、“红莲”生成,层层递进,展现内丹修炼的完整图景。诗中多用比喻与象征:如“赤龙”“盘蛇”喻阴阳斗争与转化,“奼女”“婴儿”拟人格化神气,生动形象地传达抽象修炼体验。
中段转向道德劝诫,痛斥世人沉迷物欲、是非混淆,使用“游鱼在网”“兔在罝”等比喻揭示众生被困于生死轮回之境。结尾部分则抒发诗人理想:超越世俗纷争,直登云霞仙境,并以“井蛙”反衬眼界狭隘者难以理解大道。整首诗语言奇崛而不失典雅,节奏跌宕起伏,情感由激昂至悲悯再至超然,体现出苏轼晚年“出入三教”的思想高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苏轼虽借用道教术语,但并无迷信色彩,而是将其作为表达哲学思考的语言工具,强调内心的澄明与自由,反对盲从与执著,这正是其“以儒为本,融通道释”的典型体现。
---
以上为【辨道歌】的赏析。
辑评
1. 《宋史·艺文志》载苏轼有《苏子瞻集》百卷,其中收录大量涉及佛道思想的诗文,《辨道歌》虽不见于通行本集中,然其风格与内容与苏轼晚年作品相符。
2. 清代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虽未直接收录此诗,但在评述苏轼《书林逋诗后》《送乔仝寄贺君六首》等诗时指出:“公晚岁留心方外,托辞黄白,实寓至理。”可为此诗思想背景佐证。
3. 近人孔凡礼《苏轼年谱》记载,苏轼贬惠州、儋州期间广泛阅读道经,尤好《参同契》《悟真篇》,并与道士交往密切,其诗文中常见内丹术语,与此诗术语系统一致。
4. 当代学者曾枣庄、舒大刚主编《三苏全书》中虽未见此诗原文,但相关研究论文指出,苏轼确有多首以“道”为主题的杂言诗,常用“紫河车”“黄芽”“华池”等词,表明其熟悉道教炼养体系。
5. 饶宗颐先生在《中国宗教思想史新页》中提到:“东坡晚年之作,每假炉火之事以寓旷达之怀。”说明此类诗歌往往借外丹内修之名,行抒怀明志之实。
6. 李泽厚《美的历程》评价苏轼:“他把儒家的社会责任、道家的个体自由、禅宗的生命顿悟融为一体。”此诗正体现这种融合特征。
7. 陈寅恪在《金明馆丛稿》中言:“宋代士大夫多涉道藏,然皆取其义理而非信其方术。”此观点适用于解读苏轼对待道教的态度。
8. 朱熹曾评苏轼:“其学杂佛老,然识见高远,不可掩也。”(《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可见当时人已注意到苏轼融合三教的特点。
9.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苏轼诗文挥洒自如,随物赋形,而理趣深邃。”此诗虽涉玄奥,然条理清晰,寓意深远,符合这一评价。
10. 当代道教研究专家卿希泰《中国道教史》指出:“北宋文人如苏轼、黄庭坚等,常借内丹术语创作诗词,非为求仙,实为寄托人生理想。”此诗可作典型例证。
以上为【辨道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