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月儿将圆时桂花盛放正艳,桂花凋残后月儿亦渐缺亏。
须知明月与桂花天上人间之物,皆秉承秋日清韵共此时机。
以上为【咏桂四首】的翻译。
注释
月待圆时:指农历八月十四、十五前后,桂花开时常逢月圆。
花正好:桂花盛开最美之时。
同禀秋清:共同秉承秋季清朗高洁的气质。禀,承受。
一时:同一时节(中秋前后)。
以上为【咏桂四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虽短,却融合了宋代咏物诗“格物致知”的特质与女性诗人的细腻感知。朱淑真抓住桂花与明月共时性出现的自然现象,既赞美了中秋时节天地清和的物华之美,又暗含对人间好景难长的隐忧。其深层或许寄托了诗人自身情感生活的缺憾(据传朱淑真婚姻不幸),但表达含蓄克制,体现了宋代文人“以理节情”的审美倾向。
以上为【咏桂四首】的评析。
赏析
时空交融的意象对应
以“月圆”对应“花好”,“月亏”对应“花残”,构建天道与物候的精密呼应。桂花与明月同为中秋象征,二者盛衰同步,暗喻完美难以恒久、盈亏本是常态的哲理。
女性视角下的宇宙观照
朱淑真作为宋代女性诗人,突破闺阁视野,以“天上人间物”统摄乾坤,展现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同禀秋清”既写物性高洁,亦投射诗人对清雅人格的追求。
语言清空理趣盎然
全诗无一句直接抒情,却通过花月关系的客观描述,传递出对生命周期的坦然接受。后两句以“须知”引领,似说理而实含怅惘,理趣与诗情浑然一体。
以上为【咏桂四首】的赏析。
辑评
明·田艺蘅《诗女史》:
“淑真咏桂,不描形色而独契神理。‘同禀秋清’四字,尽洗脂粉气,直欲与陶谢争席。”
清·陆昶《历朝名媛诗词》:
“花月互文,如环无端。末句点破‘同禀’二字,非深谙造化者不能道。”
现代学者缪钺《宋诗鉴赏》:
“朱淑真此诗以天体运行与植物荣枯相参照,揭示宇宙节律的统一性,较之男性诗人的直抒胸臆,更显深邃婉曲。”
朱淑真生活于南宋初年,才情卓绝而命运多舛。桂花在其诗词中常作为高洁孤傲的象征(如《桂花》“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此诗可能作于中秋前后,借咏桂表达对自然规律的领悟与自我宽慰。
以上为【咏桂四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