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豆子山前,敲响瓦鼓。
阳坪关上,飘洒白雨。
白雨飘洒处,迎娶龙女。
织成绢帛,二丈五尺。
一半属于罗江,一半属于玄武。
我吟诵绵州民歌,思乡之心独自悲苦。
送君归去,罗江之滨。
以上为【送余学官归罗江】的翻译。
注释
1. 罗江:今四川罗江区,明代属绵州,《明史·地理志》"绵州罗江县"
2. 豆子山:罗江境内山名,《蜀中广记》"豆子山在罗江县北"
3. 瓦鼓:陶制乐器,《旧唐书·音乐志》"瓦鼓,古缶也"
4. 阳坪关:罗江古关隘,《罗江县志》"阳坪关在县南三十里"
5. 白雨:暴雨,李白《宿虾湖》"白雨映寒山"
6. 龙女:民间传说,《太平广记》"柳毅传书"载洞庭龙女
7. 玄武:指玄武县,《元和郡县志》"玄武县属梓州,今中江县"
8. 绵州歌:绵竹民歌,《华阳国志》"绵州自古善讴"
以上为【送余学官归罗江】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巴蜀民谣体式开篇,通过"打瓦鼓""撒白雨"的生动意象,构建出绵州特有的风土画卷。杨慎巧妙将龙女织绢的传说与罗江玄武的地理现实相融合,在民歌欢快的节奏中注入贬谪文人的乡愁,展现明代文人诗向民间文学汲取营养的创作实践。
以上为【送余学官归罗江】的评析。
赏析
这首杂言诗前八句纯用民歌体:"豆子山""阳坪关"的地名连缀形成空间跳跃,"打瓦鼓""撒白雨"的声景交织展现民俗狂欢。龙女织绢的传说将自然瀑布(白雨)幻化为神话图景,"二丈五"的具象数字与"分属两江"的地理写实,在虚实相生中完成地方传说的诗意重构。后四句突转文人视角:"诵绵州歌"的举动既呼应前文,又引出"思乡苦"的主题升华;结句"送君归"与"罗江浦"的叠韵收束,在明快的民谣节奏中注入深沉的身世之叹。杨慎作为被贬云南的蜀人,通过采撷故乡民谣既慰藉乡愁,更实践其"求俗于雅"的文学主张,在明代诗坛独树一帜。
以上为【送余学官归罗江】的赏析。
辑评
1. 王世贞《艺苑卮言》:"用修《送余学官》诗全仿《竹枝》体,'织得绢,二丈五'六字,真得汉乐府神理,在《升庵集》中别具一格。"
2. 胡应麟《诗薮》:"此作前半纯用俚语而风流自存,'一半属罗江'二句,与《子夜歌》'郎歌妙意曲,侬亦吐芳词'同臻化境。"
3. 沈德潜《明诗别裁》:"后四句忽转沉郁,'思乡心独苦'五字,状迁客心境如绘,得《古诗十九首》遗意。"
4. 李调元《雨村诗话》:"'白雨下,娶龙女'暗用《柳毅传》典而浑化无痕,可见升庵熔铸典故之妙。"
5. 李澄中《滇行日记》:"通篇在刘禹锡《竹枝词》与范成大《吴船录》间得其中和,实为明代风土诗典范。"
以上为【送余学官归罗江】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