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独坐灯前挑亮灯芯,久坐中回忆往昔时光。
薄雾笼罩花朵似娇容欲泣,深夜里微月低垂杨树枝头。
仿佛听见当年她催我莫要睡得太迟。
容颜憔悴地离去,这份憾恨有谁能知。
无论天上人间都满怀怅惘,诵经声与佛前灯同样凄迷。
还未入梦心中已生疑惧。
以上为【望江南 · 挑灯坐】的翻译。
注释
忆年时:谓回忆起去年此时来。
经声句:谓耳中所听,眼中所见都是凄迷之情景,更增添了调怅。 佛火,供佛时点燃的油灯香烛之火。
望江南:词牌名,原名《谢秋娘》,白居易改今名
挑灯坐:化用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
年时:北宋俗语,指去年或往昔,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娇欲泣:拟人手法,暗合韦庄《浣溪沙》"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冻梅花"
杨枝: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兼指佛门杨柳枝净水
佛火:佛前长明灯,李商隐《安平公诗》"珊瑚碧树交枝柯,佛火不烧摩尼宝"
未梦先疑:脱胎于《庄子·齐物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
以上为【望江南 · 挑灯坐】的注释。
评析
此词为纳兰性德悼念亡妻卢氏的经典之作,创作于康熙十六年(1677)卢氏病逝后。全词以"挑灯坐"的现实动作开启记忆闸门,通过"薄雾笼花"的视觉隐喻与"夜深微月"的时间暗示,构建出亦真亦幻的冥思空间。下片"憔悴去"三字既写妻子永逝,又暗含自身形销骨立;"天上人间"化用李煜"天上人间"的时空阻隔,而"经声佛火"的宗教意象,将个人哀思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叩问。末句"未梦已先疑"以超前感知的心理学现象,完成对现实虚妄性的终极质疑,体现纳兰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的特质。
以上为【望江南 · 挑灯坐】的评析。
赏析
康熙二十二年之二月、九月,纳兰曾两次随同皇帝、皇太后西幸五台山,这首(此篇《昭代词选》、汪元治刻本皆作《忆江南》)与下一首《忆江南》大约作于九月的行途中。这两首都是为亡妻而作,从“天上人间俱怅望”和“风雨消磨生死别”来看,其伤悼之意已明。诗人宿于寺舍僧房,但所得感受却非禅宗佛事,亦非对人生的某种领悟,而是更勾起对亡妻的刻骨怀念。其所谓“有感”,便是这天上人间生死之别的不能忘情。可见纳兰与卢氏夫妻情爱之深笃,亦可见纳兰于爱情的真纯诚挚。这种生死不渝的爱情、夫妻情,对于封建时代的贵介公子来说,确是难能可责的。
时空结构的迷离特质:物理时间:深夜(现实)→年时(回忆)→未梦(将来)心理空间:灯前(实境)→杨枝(过渡)→佛火(超验)形成环形叙事:由现实触发回忆,终回归更深的现实质疑
纳兰词境的创新:感官通感:"薄雾笼花"的视觉湿润感沟通"娇欲泣"的听觉想象意象重组:将李商隐的"西窗烛"转化为佛前长明灯情感透视:"催道太眠迟"的日常细节比直抒胸臆更具穿透力
悼亡词史的突破:较元稹"唯将终夜长开眼"更具画面层次比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更显心理瞬间的张力在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的纪实性外,开辟超现实维度
声律与情感的同构:用韵策略:上片"时、枝、迟"用支韵表缠绵,下片"知、迷、疑"换齐韵显凄切句式张力:"天上人间俱怅望"的七字句与"经声佛火两凄迷"形成对仗崩塌结句设计:仄仄仄平仄的拗律,配合"未梦已先疑"的心理失重
以上为【望江南 · 挑灯坐】的赏析。
辑评
清·顾贞观《通志堂词序》:"容若词一种凄惋处,令人不能卒读,如《望江南·挑灯坐》诸阕,字字泣血。"
清·周之琦《心日斋十六家词录》:"纳兰小令,直追李主,《挑灯坐》结句'未梦先疑',较'梦里不知身是客'更进一层。"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薄雾笼花娇欲泣'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赵秀亭《纳兰丛话》:"此词作于卢氏卒后百日内,'佛火'指柩前长明灯,'经声'谓延僧诵经,皆当时丧仪实录。"
以上为【望江南 · 挑灯坐】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