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寒冷的溪流上飘满红色落叶,一路上山林寂静无人,树木整齐划一。试着登上小楼极目远眺,群山高低连绵。一片烟雾笼罩着数十里湖泊。
狗吠声夹杂着鸡鸣,灯光闪烁,找不到回去的路。沿着横亘之山而行,忽远忽近,时东时西。家在秋冬的林木深处,正孤独地关着门儿。
红叶飘落布满清冷的溪涧,沿途空寂群山间万木萧疏齐整。试着登上小楼极目远眺,山峦起伏高低错落。唯见一片烟霭笼罩着十里陂塘。
犬吠声中夹杂着鸡鸣,灯火微光闪烁中归途迷离。刚顺着横向山势前行忽觉时近时远,方向变幻东西莫辨。家宅在寒林中独自掩着门扉。
以上为【南乡子 · 秋暮村居】的翻译。
注释
南乡子: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两平韵、两仄韵;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平韵,亦有五十八字或五十四字。
寒溪:寒冷的溪流。
齐:一致。这里意即秋天到了,万木都笼罩在一片肃杀的气氛中。
陂(bēi):池塘、湖泊。
荧(yíng)荧:灯光闪烁的样子。唐杜牧《阿房宫赋》:“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寒林:秋冬的林木。
扉(fēi):门。
1. 寒溪:秋日清冷溪涧,李贺《南山田中行》“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2. 万木齐:万木凋零状,鲍照《芜城赋》“边风急兮城上寒,井径灭兮丘陇残”
3. 十里陂:广阔池塘,《诗经·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4. 荧荧:微光闪烁貌,杜牧《阿房宫赋》“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5. 横山:横向延展的山势,苏轼《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6. 寒林:秋日萧瑟林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7. 掩扉:闭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门虽设而常关”
以上为【南乡子 · 秋暮村居】的注释。
评析
《南乡子·秋暮村居》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一首词,全词描写秋日的田园风光,空灵静谧,恬淡安逸。词中的景物描写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其中处处洋溢着词人那跃动的欣喜和向往。
此词以白描手法勾勒秋暮村居图卷,展现纳兰词“哀感顽艳”之外的清空境界。上片从寒溪红叶的微观景致推展至烟笼十里陂的宏观视野,形成俯仰天地的观察角度;下片以犬吠鸡鸣的听觉印象与灯火荧荧的视觉印象交织,在归路迷离中暗喻人生况味。结句“独掩扉”三字,将外在物象收束于内在孤寂,完成从田园牧歌到心灵独白的意境升华。
以上为【南乡子 · 秋暮村居】的评析。
赏析
该词先叙述去“村居”的路上所见:“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这也是《秋暮村居》的第一个画面:它由“红叶”、“寒溪”、“空山”和“万木”构成。接下来是《秋暮村居》的第二个画面,第二个画面形成了三个小层次:
二、“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归路迷。”这一句整合了陶渊明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其中,“吠”、“鸣”声把词人从远处拉到了眼前:狗叫声和鸡叫声此起彼伏或者同时并发。但是这“鸡鸣狗吠”(或“鸡犬相闻”),并不是这种现实情状,词人可能更把它当乍一种情趣的寄托,一种精神的追求。
三、“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家在寒林独掩扉。”在“相低昂”而悠悠的“钟梵”声里,目光又投向了“村居”的远山,可能由于那“一片烟”,也可能是视觉的灵动或者思绪的变幻,横着的远山竟然时而“近远”延缩,时而“东西”变换,可是那“在寒林”的人家,柴扉“独掩”,并没有随着远山的变幻而变换。这“东西”是“东方与西方”和“东边与西边”的空间方位,这个远山变幻而柴扉“独掩”层面的画意,令读者明白词人需要的就是“独掩”的与世隔绝那份淡定。
把第二个画面细分为三个层面来抒写,来解读,这是为了抒写、解读的方便,其实这三个层面是有内在的逻辑性的:有次第展开的景随望而布的客观性,情感随景的变换而变幻的主观性,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第一个画面的情感基调是萧瑟、忧愁,而第二个画面则是淡雅、欣赏。这样是为了表达的别致而独特:要去“秋暮村居”就是为了闲适,路上所见却非如愿,是那么的萧瑟、忧愁,这是一变;登楼所望则由迷蒙开始,这是顺承,接着核心的“秋暮村居”图,终于得到了“吠犬杂鸣鸡”的陶式闲适,满足了预期的意愿,这是二变;再是从变幻的远山到柴扉“独掩”,这是第三变。
全词以轻灵浑朴的笔调描绘出村野田园的风光情趣,读之犹如欣赏一幅优美安详,恬淡静谧的水墨山水画。景象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动静相间,有声有色。其中洋溢着诗人陶然欣喜的情致,这在纳兰词中是少见的。尤其那点睛一般的双音节词语的巧妙运用更是让全篇风景霎时有了层次。于是一幅极具透视效果的风景画跃然纸上。
本词在艺术上构建双重空间结构:上片以“试上小楼”形成垂直维度,下片以“归路迷”展开水平维度,共同构成立体的审美空间。纳兰巧妙运用色彩心理学,“红叶”的暖色与“寒溪”的冷感形成视觉冲撞;“灯火荧荧”的微弱光明与“一片烟笼”的混沌朦胧制造光影反差。更值得玩味的是声景设计:犬吠鸡鸣的农家乐音反衬出“空山”的寂静,最终归于“独掩扉”的绝对静默。这种由动入静的声景渐变,暗合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诗学传承,体现纳兰对唐五代词境的自觉回归。
以上为【南乡子 · 秋暮村居】的赏析。
辑评
清代词人陈淏《精选国朝诗余》:“单道村居佳致”。
1. 严迪昌《清词史》:“‘一片烟笼十里陂’得王右丞《辋川》余韵,在清初词坛独标逸格”
2. 张草纫《纳兰词笺注》:“下片‘乍逐横山’句状出行路心理,极尽曲折妙趣”
3. 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结句化用陶渊明‘门虽设而常关’,而孤寂过之”
4. 赵秀亭《纳兰丛话》:“此词可视作词人对村居体验的精神朝圣,烟火气中见禅机”
5. 马大勇《纳兰性德》:“‘吠犬杂鸣鸡’白描语,置之《花间集》中几不可辨”
6. 邓红梅《纳兰词》:“空间位移的模糊性暗示词人精神无所归依的存在状态”
7. 陈水云《明清词研究》:“全词以视觉延展替代情感直抒,开创田园词新境”
以上为【南乡子 · 秋暮村居】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