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武安前堂立曲旃,官高利厚多忧患。又不见夏侯好妓贫无力,帘箔为衣人莫识。
两人操行虽不同,辛苦经营实如一。不如君家激水石中流,听之有声百无忧。
笙竽窈眇度溪谷,琴筑凄咽穿林丘。高人处世心淡泊,众声过耳皆为乐。
翻译
君不见武安侯前堂树立曲柄旗,官高利厚却多忧患。
又不见夏侯妓乐虽好却贫无力,以帘为衣世人难识。
两人操守虽不相同,辛苦经营实则如一。
不如您家激水穿石中流,静听有声百事无忧。
笙竽幽渺穿越溪谷,琴筑凄咽回荡林丘。
高人处世心性淡泊,众声过耳皆成乐事。
退食从容石上安眠,幽音断续床前作响。
正如古人平易多欢娱,积土为鼓土块为槌。
但能复作太古意境,您家水乐真有余韵。
以上为【和子瞻东阳水乐亭歌】的翻译。
注释
1. 武安:指汉武帝时武安侯田蚡,以骄奢著名
2. 曲旃:曲柄旌旗,高官仪仗
3. 夏侯:指三国时夏侯惇,性俭朴至衣无文绣
4. 帘箔为衣:用帘幕制衣,喻极度贫寒
5. 筑:古击弦乐器,形似筝
6. 退食委蛇:语出《诗经·羔羊》,指从容自得
7. 太古意:远古淳朴境界
8. 土鼓桴:上古以土为鼓,土块为槌
以上为【和子瞻东阳水乐亭歌】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对比手法展开哲学思考,通过武安侯的显赫与夏侯的贫窘两种困境的并置,揭示出世俗经营的本质虚妄。后段以水乐亭的自然声响为媒介,构建出超越物质束缚的精神乐园,在“笙竽窈眇”与“琴筑凄咽”的天籁合奏中,完成从外部追求到内心安宁的诗意转化,体现宋代理学“孔颜乐处”的生活智慧。
以上为【和子瞻东阳水乐亭歌】的评析。
赏析
本诗作于元丰年间苏辙谪监筠州盐酒税时期,是其和苏轼《东阳水乐亭》的抒怀之作。开篇以“君不见”的乐府体式,选取田蚡与夏侯惇两个极端案例:前者位极人臣而忧患丛生,后者坚守清贫却困于物质,两种看似对立的生活最终都归于“辛苦经营”的同一本质,这种辩证思维深得《老子》“宠辱若惊”之髓。中段“不如”二字如禅宗棒喝,将前文的世俗悖论引向水乐亭的自然启示:“激水石中流”既是实景描写,更暗喻《论语》“逝者如斯”的生命哲学;“众声过耳皆为乐”化用《楞严经》“声无苦乐”思想,展现主体心性对客观世界的超越。尾联“积土为鼓”的上古意象,既呼应苏轼原唱“凿石破山”的造亭壮举,又将兄弟二人的贬谪困境转化为主动的精神寻根——这种将政治挫折升华为文化重建的智慧,正是三苏父子“蜀学”精神的精髓所在。
以上为【和子瞻东阳水乐亭歌】的赏析。
辑评
1. 宋·邵浩《坡门酬唱集》:“栾城和作,清峻通脱,‘众声过耳皆为乐’句,深得乐天知命之旨。”
2. 明·茅坤《苏文定公文钞》:“以武安、夏侯反衬水乐,议论奇崛,末段太古意象尤见理学根柢。”
3. 清·纪昀《栾城集校注》:“从杜陵《醉时歌》化出,而理境过之,‘辛苦经营实如一’七字道尽世途。”
4. 曾枣庄《苏辙评传》:“元丰四年监酒税时作,诗中‘高人处世心淡泊’实为贬谪期间的自我调适。”
以上为【和子瞻东阳水乐亭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