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你的面颊红润光泽,天生如此;眉毛浓密乌黑,垂覆眼上。
你已厌倦仕途奔走,本就不打算谈论玄妙的道家哲理;如今略显病态,又何妨露出花白的胡须示人?
你已超越世俗学问,内心生发出真正的禅定与智慧;谈起禅理时,常会嘲笑那些固守形式的老和尚。
若东坡我真能在此地住满三年,定当亲自陪你一起看守炼丹的药炉。
以上为【赠黄山人】的翻译。
注释
1. 黄山人:指隐居于黄山的一位道士或隐士,姓名不详。
2. 元自赤:本来就是红润的,形容气色好,有养生之功。元,同“原”。
3. 见来乌:看上去乌黑浓密。见,通“现”;乌,黑。
4. 倦游:厌倦宦游生涯,指对仕途感到疲惫。
5. 不拟谈玄牝:不想谈论玄妙之道。玄牝,出自《老子》第六章“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比喻道的幽深根源,此处代指道家玄理。
6. 示病何妨出白须:即使显得年老多病,也不避讳显露白须。示病,佛教语,菩萨为度众生而示现疾病之相;此处亦可理解为诗人调侃对方年迈体衰却仍具风骨。
7. 绝学已生真定慧:已达“绝学无忧”之境,生出真实的禅定与智慧。绝学,语出《老子》“绝学无忧”;定慧,佛教术语,指禅定与智慧,为修行核心。
8. 说禅长笑老浮屠:讲论禅法时常讥笑那些拘泥形式的老僧。浮屠,梵语Buddha音译,此处指佛或僧人。
9. 东坡若肯三年住:苏轼自称,东坡为其号。此句假设自己能在此久居。
10. 亲与先生看药炉:愿亲自陪伴你照看炼丹的炉火。药炉,道教炼丹器具,象征修道生活。
以上为【赠黄山人】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赠予一位隐居黄山的高士之作,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位隐者的敬重与向往之情。全诗以写人起笔,通过外貌描写展现其健康、清癯之态,继而转入对其精神境界的赞颂:不慕功名、不尚空谈、超然物外,且已有真实修证。末联更以自述口吻表达愿追随共修的愿望,将敬仰之情推向高潮。诗风平实自然,却意蕴深远,体现了苏轼晚年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后的旷达心境。
以上为【赠黄山人】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律语言质朴而意趣高远,结构清晰,层次分明。首联以生动的肖像描写开篇,“赤”与“乌”二字色彩鲜明,勾勒出一位面色红润、眉发乌黑的山林隐者形象,暗示其养生有道、精力充沛。颔联转入心理与志趣描写,“倦游”点明其退出尘世之志,“不拟谈玄牝”则表明不屑空谈玄理,追求实际修养。颈联进一步升华,称其已得“真定慧”,超越“老浮屠”,显示出诗人对其禅修境界的高度认可。尾联宕开一笔,以设想之辞作结——若我能留居三年,必当亲伴你看炉炼丹。这一设想既表达了深切的敬慕,也透露出苏轼自身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融道家养生、佛家禅悟于一体,展现了苏轼晚年思想的圆融境界。
以上为【赠黄山人】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此诗写隐者风神,不事雕琢而气韵自高,东坡胸中自有丘壑,故能状难状之景,传不言之意。”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引冯舒语:“‘绝学已生真定慧’一句,括尽晚年学养,非实有所得者不能道。”
3. 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评此诗:“语虽戏谑而意极恭敬,所谓‘笑骂皆文章’也。末联设语尤见情真。”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赠隐逸之作,多带游戏之笔,而此独庄重。‘看药炉’三字,情意深厚,可想见交谊之笃。”
以上为【赠黄山人】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