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百日来困在轿中蜷曲难伸,三天清晨踩着泥坡艰难攀登。
幸而晚晴时离开垫江县,奈何今雨又困巾子山。
树木对人格外冷漠,云容怜我略露斑驳晴光。
如今只忆王子猷雪溪名句,乘兴而来兴尽便返。
以上为【巾子山又雨】的翻译。
注释
巾子山:在今四川宜宾境内
篮舆:竹轿
局跧:蜷缩困守
泥坂:泥泞斜坡
垫江县:今重庆垫江,宋属夔州路
班班:云层透光貌
雪溪句:指王子猷雪夜访戴典故
以上为【巾子山又雨】的注释。
评析
此诗作于范成大奉召离桂林赴成都途中,展现其善于苦中作乐的豁达襟怀。前两联以“百日篮舆”与“三晨泥坂”的时空累积,强化旅途艰辛;颔联“晚晴幸自”与“今雨奈何”的转折,道出天意难测的无奈;颈联赋予树、云以人格化色彩,在自嘲中见温情;尾联巧用《世说新语》王子猷“乘兴而行,兴尽而返”典故,将现实困境升华为精神自由,体现宋代文人“进退从容”的人生智慧。
以上为【巾子山又雨】的评析。
赏析
本诗艺术魅力在于三重矛盾的化解:物理空间的困顿(局跧篮舆)与精神空间的逍遥(兴尽而还)形成对照,自然环境的冷漠(树色漠漠)与拟人化的慰藉(云容怜我)构成张力,现实困境的持续(又雨)与历史典故的超脱(雪溪句)完成诗意超越。诗人尤擅虚字运用:“殊”“稍”二字精准传递微妙的情绪渐变,“幸自”“奈何”的虚词对仗更见流转之妙。尾联用典不落痕迹,将困雨窘境转化为名士风流,这种“化窘为雅”的笔法,正是宋诗理性审美特质的典型体现。
以上为【巾子山又雨】的赏析。
辑评
清·汪薇《诗伦》:“石湖善写旅途况味,‘树色于人殊漠漠’句,物我相对之趣尤永”
近代钱钟书《宋诗选注》:“范成大用‘雪溪’典不着痕迹,较之东坡‘何妨吟啸且徐行’别是一种态度”
孔凡礼《范成大年谱》:“此诗淳熙二年作于蜀道,可见其迁任途中心境”
以上为【巾子山又雨】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