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修长的翠竹如青罗般清寒,春日迟迟,江山笼罩在暮色之中。
幽深的小径上无人经过,唯有芳草独自吐露芬芳,这份孤寂之恨,难以计数。
我只愿与梅花低语,懒得追随那飘荡的游丝而去。
刻意去寻觅春天,它却偏偏不肯显露香气;殊不知,那真正的春意与芬芳,恰恰在无法刻意追寻的地方。
以上为【卜算子 · 寻春作】的翻译。
注释
寻春作:广信书院本及四卷本丁集俱无题,玆从王诏校刊本及四印斋本。
“修竹翠罗寒”句:唐·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迟日江山暮”句:唐·杜甫《绝句二首》:“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此词或作于其退居江西上饶带湖、瓢泉时期,心境由激愤转向内省。
2. 卜算子:词牌名,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3. 修竹:长竹,象征君子气节,《兰亭集序》有“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4. 翠罗:青绿色的轻软丝织品,此处喻竹色如罗,清寒可感。
5. 迟日:春日,《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
6. 幽径无人独自芳:化用杜牧《叹花》“绿叶成阴子满枝”及屈原“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之意。
7. 游丝:空中飘荡的蛛丝或柳絮,喻指世俗浮华、无根追逐。
8. 梅花:传统高洁人格象征,辛弃疾常以梅自况,如“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
9. “着意寻春不肯香”:反用黄庭坚“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之意,强调“无心偶得”之妙。
10. “香在无寻处”:化用禅宗“道在瓦甓”“平常心是道”思想,亦近老子“道隐无名”之旨。
以上为【卜算子 · 寻春作】的注释。
评析
辛弃疾《卜算子·寻春作》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春词。表面写寻春不得,实则抒写高洁自守、不趋时俗的人格理想。上片以“修竹”“幽径”“独自芳”勾勒出清寂孤高的环境,暗喻词人远离尘嚣、坚守节操的处境;“此恨知无数”道出知音难觅的深沉孤独。下片“只共梅花语”表明其精神寄托唯在高洁之士(如梅花),“懒逐游丝”则显其不屑随波逐流。结句“着意寻春不肯香,香在无寻处”为全词点睛之笔:真正的春意(理想、真理、本心)不在刻意求索中,而在自然无为、返璞归真之处。此词语言清冷隽永,意境空灵深远,将哲理融入景语,体现了辛弃疾晚年融通儒道、超然物外的思想境界。
以上为【卜算子 · 寻春作】的评析。
赏析
此词以“寻春”为线索,实则构建了一个“求而不得—悟而自得”的精神历程。上片“修竹翠罗寒,迟日江山暮”以冷色调开篇,营造清寂氛围;“幽径无人独自芳”一句,既写芳草之孤贞,亦自喻其不合时宜的坚守。“此恨知无数”情感沉郁,却不直露,含蓄深婉。下片转写主体选择:“只共梅花语”显其志趣高洁,“懒逐游丝去”彰其拒斥浮华。最精警在结尾二句——世人“着意寻春”,春反“不肯香”;而“香在无寻处”,恰似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见”而非“望”,强调无心契合、自然感通。全词无一句豪语,却骨力内蕴;语言简淡,而哲思幽深,是辛弃疾晚年词风由“横绝六合”转向“敛雄心、抗高调”的代表作,亦体现宋词“以禅入词”的审美趋向。
以上为【卜算子 · 寻春作】的赏析。
辑评
1.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稼轩《卜算子》云:‘着意寻春不肯香,香在无寻处’,此等语非胸中有万卷书、脚下有万里路者不能道。”
2. 梁启超《饮冰室评词》:“此词清空骚雅,绝无霸气,然细味之,孤愤之气仍隐隐透出。”
3. 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此词当系庆元年间退居瓢泉所作,表面咏春,实则自明其志节之不可夺。”
4. 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稼轩词豪而能婉,如此篇‘香在无寻处’,深得风人之致。”
5. 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香在无寻处’五字,可作一部《庄子》读,亦可作一部《楞严》参。”
以上为【卜算子 · 寻春作】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