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因久病而身体瘦弱,仿佛骨骼都要折断;两鬓的白须经霜后更加稀疏。
欣喜地听闻朝廷推行了新的善政,同时又收到了老友寄来的书信。
夜中秉烛相会,真如梦境一般难以置信;举杯共饮,因珍惜情谊而不敢多饮,唯恐酒尽人散。
我们这些漂泊于天涯的兄弟,心中积压的情感,不知何时才能尽情倾诉。
以上为【和孙叔静兄弟李端叔唱和】的翻译。
注释
1. 孙叔静兄弟:孙觉,字叔静,北宋学者,与苏轼交好。此处指与孙觉及其兄弟的唱和之作。
2. 李端叔:李之仪,字端叔,苏轼友人,亦为当时文士。
3. 病骨瘦欲折:形容长期患病,身体极度消瘦,几乎支撑不住。
4. 霜髯籋更疏:“霜髯”指花白的胡须;“籋”通“镊”,此处用以形容胡须被霜雪染白且日渐稀少。
5. 新国政:指宋哲宗即位初期,废除王安石新法、恢复旧制的政治变动(元祐更化)。
6. 故人书:指收到孙叔静、李端叔等老友来信。
7. 秉烛真如梦:化用“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杜甫《赠卫八处士》),表达久别重逢恍如梦境之感。
8. 倾杯不敢馀:饮酒时不敢饮尽,既出于珍惜相聚时光,也暗含悲凉之情。
9. 天涯老兄弟:苏轼与友人皆遭贬谪,流落四方,故称“天涯”。
10. 抱怀几时摅:内心的情怀不知何时才能得以舒展抒发。
以上为【和孙叔静兄弟李端叔唱和】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在贬谪期间所作,抒发了与旧友重逢或通信时的复杂情感。诗中既有对自身病体衰颓的感伤,也有对国事更新的欣慰,更有与故人互通音问的喜悦。然而欢愉之中仍透出深沉的孤独与羁旅之愁,尤其是“天涯老兄弟”一句,道尽宦海浮沉、兄弟离散的无奈。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的豁达与深情。
以上为【和孙叔静兄弟李端叔唱和】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首联写自身境况,以“病骨”“霜髯”勾勒出一个衰老多病的形象,奠定全诗沉郁基调。颔联笔锋一转,写“喜闻新国政”与“得故人书”两件乐事,使情绪由低沉转向欣慰,体现诗人关心国事、珍视友情的品格。颈联转入具体场景,“秉烛”“倾杯”描绘出与友人相会的温馨画面,但“真如梦”“不敢馀”又透露出时不我待、聚散无常的隐忧。尾联收束全篇,直抒胸臆,“天涯老兄弟”五字凝聚无限沧桑,“怀抱几时摅”则将长久压抑的情感推向高潮,余韵悠长。全诗融个人身世、家国情怀、友朋情谊于一体,语言平实而意蕴深厚,是苏轼晚年抒情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和孙叔静兄弟李端叔唱和】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语极凄婉,而气自雄浑,不减盛唐风致。”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三:“前四句对起,自然工稳。‘秉烛’二语,情味深长。结语悠然不尽。”
3.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此诗作于元祐初年,时公方自黄徙汝,病后得友人书,兼闻朝政更新,故有欣然之色,然终不免于迟暮之叹。”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不敢馀’三字,写尽患难中人珍惜聚首之情,非深于世味者不能道。”
以上为【和孙叔静兄弟李端叔唱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