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在除夕之夜露宿于常州城外,我听到有人边走边唱,也有人在野外痛哭,两种声音都令人感到悲哀;远处的篝火和低垂的星光渐渐暗淡微弱。我因病眼难眠,并非有意守岁;身处异乡,听不到熟悉的乡音,没有同伴相伴,思乡之情愈发苦楚,渴望归去。厚重的被子也暖不了双脚,才知霜寒之重;刚刚洗过头,觉得头部轻松,却不禁感慨头发已稀疏。多谢那残存的灯火不嫌弃我这个羁旅之客,让我在孤舟中独宿一夜,尚有它相伴相依。
以上为【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除夜:除夕之夜。
2. 野宿:在野外露宿。
3. 常州:今江苏省常州市,苏轼晚年曾途经常州并终老于此。
4. 行歌:边走边唱,或指流浪者吟唱以抒怀。
5. 野哭:在野外哭泣,可能指民间百姓在岁末感怀身世而哀哭。
6. 远火低星:远处的火光与低垂的星辰,形容夜深天寒。
7. 渐向微:逐渐变得微弱。
8. 病眼不眠非守岁:因眼睛有病而无法入睡,并非刻意守岁迎新。
9. 乡音无伴:身边没有同乡,听不到熟悉的口音。
10. 重衾脚冷知霜重:被子虽厚,脚仍寒冷,方知霜气浓重,极言天气之寒。
以上为【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晚年贬谪途中所作,写于除夕夜宿常州城外之时。全诗以“悲”字为基调,通过描写夜宿孤舟、病眼难眠、霜重衾寒等细节,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年老体衰、思归不得的深沉愁绪。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末句“多谢残灯不嫌客”尤为感人,将一盏残灯拟人化,寄托孤独中的慰藉,凸显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温情的渴求。整首诗体现了苏轼在困顿中仍不失温情与诗意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晚年流寓途中所作,情感深沉,意境苍凉。首联“行歌野哭两堪悲”开篇即奠定悲怆基调,既写他人之悲,亦映照自身之苦。行人歌哭,或为生计奔波,或为亲故哀悼,皆与诗人漂泊之境相呼应。“远火低星渐向微”以景衬情,暗示长夜将尽而心事未了。颔联直抒胸臆,“病眼不眠”点出身体之衰,“乡音无伴”道尽精神之孤,“苦思归”三字凝聚无限乡愁。颈联转写身体感受,“重衾脚冷”见寒夜难耐,“新沐头轻”反衬“发稀”之叹,衰老之感油然而生。尾联笔锋一转,以“多谢残灯”赋予无情之物以温情,看似宽慰,实则更显孤独之深——唯有残灯相伴,足见其境之凄清。全诗由外景入内情,由他人之悲及自身之痛,层层递进,语言平实而意蕴深远,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细腻敏感的心灵世界。
以上为【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东坡晚年诗益见苍劲,情真语切,不假雕饰。此诗写除夕羁旅,寒灯孤舟,老病思归,读之令人黯然。”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引查慎行语:“‘多谢残灯不嫌客’一句,语似旷达,实极酸楚。灯本无知,而云‘不嫌’,愈见人之见嫌久矣。”
3.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虽主唐诗,然论及宋诗时称:“苏子瞻诗,于流转中见沉郁,如此诗‘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语浅情深,非经离乱者不能道。”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此诗:“情景交融,老境弥悲。‘新沐头轻感发稀’七字,写出老态,而不用一衰飒字,东坡所以高人一等。”
以上为【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