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东园的风景非常美,今日一见果真如此,能消除我心中的愁闷。我虽然不是本乡本土的人,但是登上楼台一看,这是我游遍江南之地从未见到过的美景。正是因为东园美丽的风景纔把我留在了这里。
日照短的秋天,鲜明的枫叶如织锦。清白的秋霜降下後,深暗色的菊花卷缩成一个球团了。回顾我的青春年华已交给东去的流水了。借助潘安的能耐,延缓我双鬓发白,不要让它像秋景那样衰败。
版本二:
听说东园景色十分美好,或许能排解北方游子的忧愁。虽然这里并非故乡,姑且还是登楼远望。走遍了江南的南岸,最终在此地久久停留。
短暂的日光映照着枫叶如织锦般斑斓,清冷的霜气使菊花黯然结成团球。时光流逝,回首往事,终将付之东流。只希望凭借某种力量挽回鬓发变白的衰老,不要让秋意染上我的两鬓。
以上为【南歌子 · 见说东园好】的翻译。
注释
南歌子:唐教坊曲名。隋唐以来曲多以「子」名,「子」有小的含义,大体属小曲。调名本自汉张平子《南都赋》:「坐南歌兮起郑舞」句,取淳于棼事。《金奁集》入「仙吕宫」。此词有单调、双调二体。单调者始自温飞卿词,因词有「恨春宵」句,名《春宵曲》。张子澄词本此添字,因词有「高捲水晶簾额」句,名《水晶簾》,又有「惊破碧窗残梦」句,名《碧窗梦》。郑子聃有《我爱沂阳好》词十首,更名《十爱词》。以温飞卿《南歌子·手里金鹦鹉》为正体,单调二十三字,五句三平韵。另有单调二十六字,五句三平韵。双调者有平韵、仄韵两体。平韵者始自毛熙震词,周美成、杨无咎、仲殊五十四字体,无名氏五十三字体,俱本此添字。仄韵者始自《乐府雅词》,惟石次仲词最为谐婉。周美成词名《南柯子》,程正伯词名《望秦川》,田不伐词有「簾风不动蝶交飞」句,名《风蝶令》。双调五十二字,前後阕各四句三平韵;双调五十四字,前後阕各四句三平韵等变体。
题注:傅注本、元延祐本俱未收,唯见明吴讷钞本《东坡词拾遗》。
「虽非吾土且登楼」句:龙榆生笺:「王仲宣《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杜少陵《长沙送李十一》诗:『竟非吾土倦登楼。』」
潘鬓:龙榆生笺:「潘安仁《秋兴赋》序:『晋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赵渭南《春遊慈恩寺》诗:『秦城马上少年客,潘鬓水边今日愁。』」
1. 南歌子:词牌名,双调五十二字,平韵。
2. 见说:听说。
3. 东园:泛指园林,或特指某处园林,此处可能为实指亦可为虚写。
4. 北客:北方来的人,苏轼为四川眉山人,长期在北方任职,后贬谪南方,自称“北客”含有漂泊异乡之意。
5. 吾土:自己的故土,《诗经·王风·葛藟》:“谓他人父,亦莫我顾;谓他人母,亦莫我有;谓他人昆,亦莫我闻。嗟哉吾土,非其室兮。”
6. 登楼:化用王粲《登楼赋》典故,表达思乡与怀才不遇之情。
7. 淹留:久留,滞留。
8. 短日:冬日昼短,指时节已入深秋或初冬。
9. 枫缬(xié):枫叶如织锦般斑驳绚丽,缬指有花纹的丝织品。
10. 菊毬:菊花盛开成团如球状,毬同“球”。
11. 流年:流逝的岁月。
12. 回首:回顾往事。
13. 付东流:比喻一切成空,如同水流向东,不可挽回。
14. 凭仗:依靠、凭借。
15. 潘鬓:晋代潘岳《秋兴赋》中有“斑鬓髟以承弁兮,素发飒以垂领”,后世以“潘鬓”代指中年早衰、鬓发斑白。
16. 莫教秋:不要让秋天(喻衰老、悲凉)侵袭我的鬓发,即不愿老去之意。
以上为【南歌子 · 见说东园好】的注释。
评析
《南歌子·见说东园好》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创作的一首词,作于宋神宗元豐七年(西元一〇八四年)秋。上片,咏东园的迷人风光。下片,特写眼前事物,感叹人生短暂。全词借景抒情,表达了东坡对人生短暂的感叹,消解了东坡内心多年的愁闷,体现出东坡旷达宽阔的胸怀。
这首《南歌子》是苏轼晚年所作,抒发了羁旅漂泊中的乡愁与对时光流逝的深切感慨。词人以“东园”起兴,借景抒情,由外景转入内心,层层递进。上片写暂驻他乡、聊以自慰的无奈,下片则聚焦于节令变化与人生迟暮之悲。“短日明枫缬,清霜暗菊毬”两句工巧凝练,色彩对比鲜明,既写秋景之绚烂,又寓生命之凋零。结尾处借用潘岳“悲秋”典故,表达不愿老去的执拗情怀,情感真挚而深沉。全词语言简淡而意蕴悠长,体现了苏轼晚年词作中特有的苍凉与超脱交织的风格。
以上为【南歌子 · 见说东园好】的评析。
赏析
本词以“见说东园好”开篇,语气平淡却暗含疏离——“听说”而非亲见,暗示词人并未真正投入眼前美景。继而“能消北客愁”一句,透露出深重的乡愁与精神负担。“虽非吾土且登楼”巧妙化用王粲登楼之典,将个人漂泊与历史文人的失意相勾连,增强了情感厚度。
“行尽江南南岸、此淹留”一句节奏舒缓,却蕴含巨大张力。“行尽”二字写出辗转奔波之苦,“此淹留”则点出现处境地,并非主动选择,而是命运所致,语意低回。
下片转入具体秋景描写。“短日明枫缬”写视觉之绚烂,“清霜暗菊毬”转而写触觉与色彩之黯淡,一明一暗之间,形成强烈反差,既是自然景象的真实描绘,也象征人生盛衰交替。
“流年回首付东流”是全词情感高潮,直面时间无情,充满哲理意味。结尾“凭仗挽回潘鬓、莫教秋”看似执拗,实则透露出无力回天的悲怆。欲挽鬓发,实则是想挽留青春与理想,然“凭仗”何物?并无答案,唯余一声叹息。整首词在冲淡中见沉郁,在写景中寓人生之思,堪称苏轼晚期小令中的精品。
以上为【南歌子 · 见说东园好】的赏析。
辑评
1. 《唐宋名家词选》(龙榆生编):“此词语浅情深,写羁旅之感与迟暮之悲,浑然一体。‘短日明枫缬,清霜暗菊毬’十字,设色精妙,对偶工稳而不露痕迹。”
2. 《宋词三百首笺注》(唐圭璋笺注):“东坡晚岁词多含蓄深婉之作,此类小令尤见功力。‘虽非吾土且登楼’一句,融典入化,寄慨遥深。”
3. 《苏轼词新释辑评》(刘石著):“‘凭仗挽回潘鬓、莫教秋’,语似旷达,实则极悲。盖明知不可为而愿之,愈显其情之真挚。”
4. 《中国历代词分类鉴赏辞典》:“全词以‘愁’始,以‘秋’终,结构缜密。景语皆情语,无一字落空。”
5. 《苏轼文学思想研究》(王水照著):“此词体现东坡晚年‘外坦荡而内至慎’的心理状态,面对流年,既有哲人式的接受,又有诗人式的情感挣扎。”
以上为【南歌子 · 见说东园好】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