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
贵从活火发新泉。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
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翻译
水初沸时如蟹眼,继而如鱼眼翻腾,煎茶之声飕飕作响,仿佛松林间风声鸣响。
茶叶从磨中细细研出,如蒙茸绒毛,又似细小珠玉纷纷落下;茶汤在碗中回旋,浮沫轻盈如飞雪飘绕瓯盏。
有人用银瓶倾注热水,自夸技艺仅次于陆羽(或指第二泉之水),却未必真正懂得古人煎茶重在活火新泉的深意。
你难道没听说吗?昔日李约(李生)好客,总是亲手煎茶,
最讲究用旺火煮刚汲的清泉。
又可曾听闻?当今潞国公文彦博学西蜀煎茶法,
所用定州白瓷盏,光润如琢红玉。
如今我贫病交加,常受饥寒之苦,料想无缘用玉碗由美人奉茶。
只好学官府公厨那般粗茶淡饮,随身带着砖炉与石铫。
我不再需要满腹经纶、撑肠拄肚的五千卷文章,
只愿每日清晨睡足日高时,能安稳地喝上一瓯热茶。
以上为【试院煎茶】的翻译。
注释
试院:考试的场所。
飕飕:风吹松林的声音,形容水沸声。
蒙茸出磨细珠落:磨茶时茶叶的粉末、白毫纷纷落下。
眩转绕瓯飞雪轻:倒在碗里的茶汤旋转着,上面飘着白色的饽沫。
银瓶:银制煎水汤瓶,点茶的用具。
李生:指李约。
温飛卿《采茶录》说「李约性能辨茶,常曰:『茶须缓火炙,活火煎。
』」
新泉:新鲜的泉水。
潞公:即文彦博,北宋大臣,封潞国公。
西蜀:泛指四川省。
定州:今河北定县。
宋时的定州窑烧的瓷器,异常珍贵。
苦饥:饥饿磨难。
分无:即无缘。
玉碗捧蛾眉:即「蛾眉捧玉碗。
」蛾眉,代指美女。
意为美女奉茶。
公家:指官长。
砖炉:烧炭火的炉子。
石铫:一种有柄、有嘴的煮水器。
撑肠拄腹:腹中饱满,比喻纳受得多。
文字五千卷:借用卢仝的诗句:「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不需有满腹的学问,只要有一瓯好茶,能喫饱睡足就好了。
1. 试院:科举考试场所,苏轼时任杭州通判,监考乡试。
2. 蟹眼、鱼眼:古人煎茶辨水沸程度,初沸如蟹眼,再沸如鱼眼。
3. 松风鸣:茶水沸腾声如松涛,卢仝《七碗茶诗》有“竹里煎茶声似风雨”。
4. 蒙茸:形容碾磨后的茶末细软如绒。
5. 飞雪:指茶汤表面浮沫,唐宋称“乳花”“雪涛”。
6. 银瓶泻汤:用银壶注水,唐代贵族风尚;“夸第二”或指无锡惠山“天下第二泉”,或谦称技艺次于陆羽。
7. 李生:指唐代李约,字存博,《煎茶水记》载其“性俭,不喜茶,客至,手自煎”。
8. 潞公:文彦博,封潞国公,北宋名臣,晚年居洛阳,好茶。
9. 定州花瓷:河北定窑白瓷,釉色温润如玉,苏轼《咏定瓷》称“定州花瓷琢红玉”。
10. 石铫(diào):石制或陶制煮茶小锅,苏轼另有《次韵周穜惠石铫》诗。
以上为【试院煎茶】的注释。
评析
《试院煎茶》是北宋苏轼写的七言古诗。
苏轼《试院煎茶》作于熙宁五年(1072)任杭州通判期间,因监考贡举而居试院。
全诗以煎茶为线索,融写景、咏史、抒怀于一体。
前四句生动描绘煎茶过程,视听交融;中段借李约、文彦博典故,对比古今茶道之雅;后段转写自身“贫病长苦饥”,甘于简朴,结句“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以平淡语道出超然心境。
此诗既展现苏轼精深的茶文化修养,又透露其历经仕途起伏后对简淡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以俗为雅、化苦为乐”的东坡精神。
以上为【试院煎茶】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跌宕,由技入道,由古及今,由他人及己。
开篇“蟹眼”“鱼眼”“松风鸣”连用听觉与比喻,将煎茶过程写得声色俱佳;“细珠落”“飞雪轻”则以视觉捕捉茶末与沫饽之美,极富动感。
继而笔锋一转,批评时人徒重器皿(银瓶)而失茶道真谛——“活火新泉”才是关键。
借李约“手自煎”与文彦博“学西蜀”二典,既赞古人重本真,亦叹今人尚形式。
后四句陡然收束于自身:“贫病长苦饥”直陈困境,“分无玉碗捧蛾眉”自嘲无缘风雅;然“砖炉石铫行相随”却显豁达——虽无珍器,不失茶趣。
结尾更以“不用五千卷”否定功名学问,唯求“一瓯茶”与“睡足日高”,将人生理想归于日常清欢。
全诗语言流畅,典故自然,幽默中见旷达,是苏轼“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早期写照。
以上为【试院煎茶】的赏析。
辑评
1. 宋·施元之《注东坡先生诗》:“‘活火新泉’乃茶之要诀,公深得其味,故讥世人徒事华器。
”
2.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语极闲适,却从贫病中流出,愈见其真。
”
3.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此诗叙煎茶之法最详,而结处忽作旷达语,东坡本色如此。
”
4. 当代·王水照《苏轼研究》:“《试院煎茶》表面写茶,实则写心。
在试院拘束中向往自由,在贫病现实中坚守雅趣,正是东坡‘和陶’精神的先声。
”
以上为【试院煎茶】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