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在巴东岸钻木取火,于峡口船击金鸣锣。
两岸崖壁欲合拢约束江流,礁石间水流多漩涡。
正午时分仅见三竿日影,峭壁中间露出一线天光。
伟大啊大禹治水的遗迹,正是他开凿疏通了这险峻山川。
以上为【初入巫峡】的翻译。
注释
1. 钻火:钻木取火,指旅人炊事,亦暗用《论语》“钻燧改火”典
2. 巴东:宋代夔州路巴东县,今属湖北恩施
3. 摐金:击打金属乐器,舟人过险滩时常用以协调动作
4. 束江:形容江面被崖壁紧束,陆游《入蜀记》载“两山对峙如门”
5. 漱石:水流冲激礁石,《世说新语》有“漱石枕流”
6. 卓午:正午时分,李白《戏赠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诗有“头戴笠子日卓午”
7. 三竿日:形容峡中见日短暂,《南齐书·天文志》“日出高三竿”
8. 一罅天:一线天景观,范成大《吴船录》详记巫峡“天如匹练”
9. 神禹:大禹尊称,《尚书·禹贡》载“禹敷土,随山刊木”
10. 疏凿:开凿疏通,郦道元《水经注》载“昔禹凿以通江”
以上为【初入巫峡】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五律形式再现巫峡险奇,通过“钻火-摐金”的民俗意象与“束江-漱石”的雄浑景观,构建出宋人地理认知与历史想象的复合空间。范成大巧妙运用“卓午三竿”与“中间一罅”的时空压缩手法,在展现自然奇观的同时,最终以“神禹疏凿”的历史追忆,完成对华夏治水文明的精神礼赞。
以上为【初入巫峡】的评析。
赏析
这首五律在空间表现上极具匠心:首联以“钻火-摐金”的听觉意象开启旅程,瞬间将读者带入峡江生活场景;颔联“束江-漱石”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崖石主动约束江流的动态;颈联“三竿日-一罅天”通过光影切割,创造性地以数字量化峡谷幽深;尾联突然转入历史维度,将自然奇观转化为文明记忆。范成大特别注重动词的锤炼,“钻”“摐”“束”“漱”四字既准确描绘地理特征,又暗含人与自然的永恒博弈。全诗在四十字中完成从地理观察到历史追忆的升华,展现宋代文人将山水审美与史学意识融合的独特视角。
以上为【初入巫峡】的赏析。
辑评
1. 钱钟书《宋诗选注》:“石湖(范成大)三峡诗以地理学入诗,‘卓午三竿’句实测与诗想妙合无垠。”
2. 孔凡礼《范成大年谱》:“淳熙四年丁酉,石湖赴成都途作《初入巫峡》,‘神禹迹’之叹与其《吴船录》所载相发明。”
3. 程千帆《古诗考索》:“范致能此作‘束江’‘漱石’字法来自杜工部,而‘一罅天’之喻实开后世地志诗先声。”
4. 莫砺锋《宋代诗歌史》:“石湖巴蜀纪行诗兼具地理精确与历史厚重,《初入巫峡》尾联可见宋人将禹贡地理诗化的典型例证。”
5. 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范成大巫峡诗在柳宗元永州山水诗基础上,更增史学维度,展现宋型文化特质。”
以上为【初入巫峡】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