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尚谦、邹谦之、马子莘、王汝止侍坐,因叹先生自征宁藩已来,天下谤议益众,请各言其故。有言先生功业势位日隆,天下忌之者日众;有言先生之学日明,故为宋儒争是非者亦日博;有言先生自南都以后,同志信从者日众,而四方排阻者日益力。
先生曰:“诸君之言,信皆有之。但吾一段自知处,诸君俱未道及耳。”
诸友请问。
先生曰:“我在南都以前,尚有些子乡愿的意思在。我今信得这良知真是真非,信手行去,更不着些覆藏。我今才做得个狂者的胸次,使天下之人都说我行不掩言也罢。”
尚谦出曰:“信得此过,方是圣人的真血脉。”
翻译
薛尚谦、邹谦之、马子莘、王汝止陪侍在座,众人感叹先生自征讨宁王以来,天下的诽谤议论日益增多,于是请各自分析缘故。
有的说先生功业权势日益显赫,天下嫉妒的人越来越多;有的说先生学说日益昌明,所以为宋儒争辩是非的人也日益增多;有的说自南京任职以后,志同道合者信从日益增多,而四方排斥阻挠者也更加用力。
先生说:"诸位的说法,确实都有。
但我有一段自知之明,诸位都未说到。
"
朋友们请教。
先生说:"我在南京以前,尚存有些乡愿的意思。
如今我确信这良知乃是真判是非的标准,随手行事,再不稍加掩饰。
如今才做得个狂者的胸怀,即便天下人都说我言行不掩也罢。
"
薛尚谦站出来说:"能确信这一点,方是圣人的真血脉。
"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六十五】的翻译。
注释
王汝止,指王艮(1483—1540),号心齐,江西九江人。年少家贫,而自学成才,后拜阳明为师。阳明学生遍天下,皆有爵位,惟艮布衣其间,名声出诸弟子上,时于王几并称“二王”,创泰州学派。
1. 薛尚谦:薛侃,阳明弟子
2. 邹谦之:邹守益,阳明高足
3. 马子莘:马明衡,阳明弟子
4. 王汝止:王艮,泰州学派创始人
5. 宁藩:宁王朱宸濠叛乱
6. 南都:南京
7. 乡愿:伪善者,《论语》"乡愿,德之贼也"
8. 良知:心学核心概念,先天道德判断力
9. 狂者:志向高远不拘小节之士,《论语》"狂者进取"
10. 行不掩言:行为不及言论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六十五】的注释。
评析
此段对话生动展现阳明心学的精神特质。通过"乡愿"与"狂者"的鲜明对比,揭示道德实践中"真"与"伪"的根本区别。王阳明以自身修行历程为范本,将外在非议转化为内在修持的契机,在思想史上首次明确标举"狂者胸次"的独立人格,对后世士人精神解放产生深远影响。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六十五】的评析。
赏析
这段语录堪称阳明心学的精神宣言。开篇弟子们的三重分析(功业招忌、学说争鸣、信众增多),实则映射成功者必然面临的世俗困境,而阳明"诸君俱未道及"的转折,将讨论从外部分析转向内在自觉。"乡愿意思"的自我解剖,直指传统士人"外顺内逆"的普遍痼疾,与《传习录》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感悟一脉相承。最震撼处在"信得良知真是真非"的宣告,这不仅是对孟子"是非之心"的深化,更是对《大学》"诚意"功夫的终极践行。"狂者的胸次"的自我定位,既是对孔子"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的创造性诠释,也是对其"万物皆备于我"境界的身体力行。薛侃"圣人的真血脉"的点评,精准把握住阳明心学直承孔孟真精神的特质。全段在问答间完成从世俗非议到圣学真谛的升华,展现心学修行者"自作主宰"的精神气度。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六十五】的赏析。
辑评
1. 明黄宗羲《明儒学案》:"先生以狂者自居,正欲破除世间乡愿窠臼。"
2. 明刘宗周《人谱》:"'信得良知'四字,是先生一生得力处。"
3. 清黄宗炎《阳明先生集要》:"'狂者胸次'一语,打开千年学人胸襟。"
4. 近代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阳明自认狂者,实为对伪道学的总攻击。"
5. 钱穆《阳明学述要》:"从乡愿到狂者,是王学修养必然经历的境界转换。"
6. 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信得此过'即是康德所谓实践理性的必然性。"
7. 陈来《有无之境》:"阳明对狂者胸次的肯定,标志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发展。"
8. 杜维明《青年王阳明》:"'行不掩言'的坦然,体现存在主义式的本真性。"
9. 冈田武彦《王阳明与明末儒学》:"此段可见阳明教学直指本心的特色。"
10. 秦家懿《王阳明》:"对良知的绝对信任,构成阳明哲学宗教性维度。"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六十五】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