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先生说:“圣贤并非没有功业建树与气节操守,但他们只是遵循天理而行,这便是道,不能简单地用事功成就或气节名声来定义。
”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直录 · 二】的翻译。
注释
1. 圣贤:品德高尚、智慧超凡的典范人物
2. 功业:功绩事业
3. 气节:志气节操
4. 循:遵循
5. 天理:自然法则与道德本体
6. 道:宇宙规律与道德准则
7. 事功:实际功绩
8. 名:称名,定义
9. 但:只是
10. 则便是:就是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直录 · 二】的注释。
评析
此段论述揭示了阳明心学对道德本体与外在事功的辩证认识。通过“非无…但…”的转折结构,在肯定圣贤功业的同时,将根本指向天理本体,强调道德实践的内在自觉性超越外在成就的标榜,体现心学“由用见体”的思维特质。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直录 · 二】的评析。
赏析
这段精辟论述浓缩了阳明心学的实践智慧。王阳明以“非无”双重否定首先承认事功价值,避免陷入虚无;旋即用“但”字转折,将重点转向“循天理”的内在维度。“循着”二字尤为关键,既区别于朱熹“即物穷理”的认知路径,也超越陆九渊“发明本心”的静态观照,强调在动态实践中体认天理。结尾“不可以名矣”的断语,既批判了汉唐儒者“泥于事迹”的局限,也针对当时学者“务外遗内”的流弊,与孔子“君子不器”、程颢“非有所添”的思想一脉相承,在明代心学发展中确立起“即用即体”的道德实践论。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直录 · 二】的赏析。
辑评
1. 明·刘宗周《阳明传信录》:“此语直破后世功利之习,须知功业气节俱从良知流出,方是真血脉”
2.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循着天理’四字是姚江吃紧为人处,较朱子‘即物穷理’更见实践工夫”
3. 近代梁启超《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此条可解‘事功与心学相妨’之疑,阳明平宸濠正其注脚”
4.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阳明此处点出天理的活动义,事功气节皆为此心此理之自然发用”
5. 陈来《有无之境》:“‘不可以名矣’实对治当时学者慕虚名而忽实修之病,具现实批判意义”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直录 · 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