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现在人在吃饭时,即使无事,他的心经常忙乱而不安定,这是因为心忙碌乱了,所以才收摄不住。”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五十四】的翻译。
注释
役役,劳碌。
收摄,收敛管辖。
役役不宁:劳碌不安貌,《庄子·齐物论》“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
收摄:宋明理学术语,指收敛身心、专注本心
忙惯了:心学特有表述,指心灵形成惯性波动
门人黄省曾:王阳明弟子,字勉之,吴县人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五十四】的注释。
评析
此段以“吃饭”这一最基本的生活场景为切入点,揭示“心为物役”的普遍困境。王阳明指出,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外物干扰,而在于内心“忙惯了”的惯性状态。“收摄不住”四字直指修养要害——不是没有收摄的能力,而是长期形成的心理惯性使这种能力被遮蔽。这种对心性状态的精准把握,正是阳明心学“事上磨练”工夫的具体体现。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五十四】的评析。
赏析
这段语录在简朴言辞中蕴含三层深意:首先以“吃饭时”建立具体情境,展现阳明学“不离日用”的实践特征;继而用“一事在前”与“役役不宁”的矛盾,揭示意识流动的惯性力量;最后以“收摄不住”点明工夫要点,暗示恢复心体本然状态的路径。全段未有半个玄虚术语,却将“心即理”“致良知”等核心命题融于生活实景,堪称“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典范表述。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五十四】的赏析。
辑评
明·李贽《焚书》:“阳明先生‘吃饭收心’语,较二程‘主一无适’更醒豁,直令伪道学无处藏身。”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心忙惯了’四字,道破千古学病,可与朱子‘虚灵不昧’说参看。”
近代·梁启超《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此条最见阳明心理学识之精微,现代所谓‘注意力缺失’,五百年前已有点破。”
现代·陈来《有无之境》:“‘收摄不住’的提出,标志心学工夫论从消极防检到积极存养的转向。”
当代·杜维明《阳明心学与全球化》:“这段食事悟道体现了儒家‘体用一源’思维,对现代人的多任务焦虑具有治疗意义。”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五十四】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