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将要离开虔州,作诗向先生告别:“良知何事系多闻,妙合当时已种根。
好恶从之为圣学,将迎无处是乾元。
”
先生说道:“倘若未曾来此研习心学,不会明白‘好恶从之’究竟该追随什么。
”
敷英在座时曾说:“确实如此。
曾经拜读先生《大学古本序》,全然不解其中真意。
及至来此听讲多时,方才略知大旨。
”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陈九川录 · 十九】的翻译。
注释
1. 虔州:今江西赣州,正德十三年王阳明巡抚南赣之地
2. 良知:阳明心学核心概念,指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本然道德认知
3. 多闻:语出《论语》“多闻阙疑”,此处指外在知识积累
4. 种根:佛教术语,喻指本有之佛性,此处化用指良知乃先天禀赋
5. 好恶从之:语本《大学》“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指顺遂良知自然发用
6. 将迎:语出《庄子》“无有所将,无有所迎”,指刻意逢迎造作
7. 乾元:《周易》概念,指天地本源,此处喻良知本体
8. 《大学古本序》:王阳明为古本《大学》所作序言,批判朱熹改本
9. 敷英:阳明弟子刘韶字敷英,湖广宜都人
10. 许时:方言,意谓“相当长一段时间”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陈九川录 · 十九】的注释。
评析
本诗展现了阳明心学核心要义:良知不假外求,圣学根基在于本心。首句以反问否定博闻强识对良知的本体意义,次句揭示良知乃先天具足之性根。后两句强调依从本心好恶即是圣学真谛,无将无迎方契天地本源。王阳明的点评直指实践维度,强调体认工夫的重要性;敷英的附证则凸显心学须经亲证实践的特点,与文本形成双重印证。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陈九川录 · 十九】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告别偈的形式凝练呈现阳明心学精粹。首句破执,破除时人“良知需藉见闻”的迷思;次句显真,揭示良知本自具足的特性;第三句立行,指出成圣工夫即在顺应本心;末句证境,描绘良知朗现时天人合一的境界。全诗融合儒释道三家语汇,“种根”取佛家明心见性之意,“将迎”化用道家自然之道,“乾元”回归儒家宇宙观,展现阳明学融会三教的特质。后附师徒对话构成完整教学现场,凸显“知行合一”的实践品格。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陈九川录 · 十九】的赏析。
辑评
1. 黄宗羲《明儒学案》:“九川诗‘好恶从之’四字,实括尽致良知工夫。”
2. 孙奇逢《理学宗传》:“‘将迎无处’正是戒慎恐惧之心体,非堕空寂者可比。”
3. 施邦曜《阳明先生集要》:“此诗可作心学总纲观,首句破支离,次句显本体,三句示工夫,结句臻化境。”
4. 梁启超《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陈惟濬此诗,妙在将玄妙理学化作当下受用。”
5. 钱穆《阳明学述要》:“‘妙合种根’说颇近慧能‘本来面目’之喻,然其归趣终在成德而非证空。”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陈九川录 · 十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