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知是行动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
圣人之学只是一个功夫,知和行不可以被分割成两件事。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陆澄录 · 十二】的翻译。
注释
1. 知者行之始:认识是行为的开端
2. 行者知之成:实践是认识的完成
3. 圣学:圣人之学,指儒家心性之学
4. 功夫:修养实践的方法与过程
5. 知行:认识与实践,在阳明心学中特指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
6. 不分作两事:不可割裂为两个独立环节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陆澄录 · 十二】的注释。
评析
此段论述精要地阐发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通过“始”与“成”的辩证关系,将知行统一于完整的道德实践过程,否定朱熹“知先行后”的二分法。语言简洁而内涵深刻,体现了心学强调本体与功夫统一的特质,对后世儒家思想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陆澄录 · 十二】的评析。
赏析
这段语录展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智慧。首句以“始”“成”对应,揭示知行互为因果的循环关系:道德意识必然导向实践行动,实践过程又完善道德认知。第二句直指本质,强调圣学修养是贯穿始终的整体实践,否定将知行割裂的认知方式。全段用“只一个功夫”的断语,凸显心学强调“本体功夫原为一体”的特质,在简练的文字中蕴含深刻的哲学思辨,既是方法论指导,也是境界呈现。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陆澄录 · 十二】的赏析。
辑评
1. 黄宗羲《明儒学案》:“先生悯宋儒之后,以知、行分为二事,故特提知行合一之旨。”
2. 顾宪成《小心斋札记》:“阳明‘知行合一’之说,正为对症发药。”
3. 刘宗周《人谱》:“知行自有合一之妙,但言合而非其所以合,终成两橛。”
4.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说,教人即知即行。”
5. 钱穆《阳明学述要》:“知行合一之教,实是阳明在龙场驿中深切体认所得。”
6.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与他的宇宙心学是一贯的。”
7. 陈来《有无之境》:“阳明‘知行合一’包含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直接同一性。”
8. 杜维明《青年王阳明》:“知行合一体现‘身心统一’的实践智慧。”
9. 冈田武彦《王阳明与明末儒学》:“知行合一是阳明针对朱子学知行观提出的根本革新。”
10. 秦家懿《王阳明》:“知行合一说是对儒家‘践行’传统的哲学深化。”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陆澄录 · 十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