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再次进入京城,只觉万事皆空,闲来凝望清澈的洛水,看它随东风荡漾。
当年在朝堂上运筹帷幄的那些人,如今还有几人尚在?回首宫阙楼宇,恍如一梦。
要想采寻灵药,应当去邂逅蓟子这样的高士;若要参问禅理,又该到何处去认识像庞翁那样的隐者?
归来之时,邻里应当会笑着相迎,只见淮南故园旧桂树旁,已长出新的枝丛。
以上为【送杜介归扬州】的翻译。
注释
1. 都门:指京城的城门,此处指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2. 清洛:清澈的洛河,流经洛阳,此处借指京都附近的河流,象征清静之境。
3. 漾东风:随东风荡漾,形容水流轻柔,也暗喻时光流逝。
4. 帷幄:军中帐幕,引申为朝廷决策之地,“运筹帷幄”之意。
5. 几人在:当年共事的同僚大多已不在,感叹人事变迁。
6. 觚棱(gū léng):宫殿屋角的瓦脊,代指宫阙,象征朝廷与仕途生活。
7. 蓟子:即蓟子训,东汉方士,传说能长生不老,此处借指修道高人。
8. 庞翁:唐代庞蕴居士,著名在家禅者,世称“庞居士”或“庞翁”,代表通达禅理的隐者。
9. 淮南:扬州属古淮南地,此处指杜介故乡。
10. 旧桂丛:旧日庭院中的桂树,象征故园与乡情,亦有高洁之意。
以上为【送杜介归扬州】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送别友人杜介归返扬州时所作,既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惜别之情,也抒发了自己历经宦海沉浮后的苍凉感慨。全诗以“万事空”起笔,奠定了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情感基调。通过对往昔政治生涯的追忆与现实退隐生活的对照,诗人表现出对仕途的厌倦和对自然、隐逸生活的向往。尾联以“新长淮南旧桂丛”作结,寓意生命不息、乡情难舍,给人以温情慰藉。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意境悠远,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冲淡平和的特点。
以上为【送杜介归扬州】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首联以“再入都门万事空”开篇,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历经贬谪后对功名利禄的彻底看破。“闲看清洛漾东风”一句看似闲适,实则蕴含无限怅惘——清洛东流,时光难返,政治理想早已如烟散去。颔联转入回忆,“当年帷幄几人在”一句,既是对旧日同僚凋零的哀叹,也暗含自身孤独无依之感;“回首觚棱一梦中”将昔日辉煌仕途比作梦境,极具幻灭色彩。颈联转写人生追求,由仕途转向求道访禅,借用“蓟子”“庞翁”两个典故,表现诗人晚年倾心道教与禅宗的思想倾向。尾联笔锋一转,回归现实,设想杜且回乡后邻里笑迎的情景,以“新长淮南旧桂丛”的生机景象收束,既写出故园常在、乡情不改的温暖,又暗寓生命延续、希望未绝之意。全诗融历史感慨、人生哲思与深情送别于一体,语言凝练而意蕴深远,充分展现了苏轼晚年诗歌“绚烂归于平淡”的艺术境界。
以上为【送杜介归扬州】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语淡而意深,回首觚棱,如梦如幻,非历尽荣辱者不能道。”
2. 《历代诗话》引《纪评苏诗》:“‘万事空’三字,括尽半生感慨。下句却以闲笔出之,愈见沉痛。”
3. 《瓯北诗话》卷四:“苏公晚年诗多带禅味,如‘问禅何处识庞翁’,非徒用典,实自有得于心。”
4. 《唐宋诗醇》评此诗:“婉而不迫,哀而不伤,送别之作而兼身世之感,故深厚有味。”
5. 《艺概·诗概》:“苏诗至此,洗尽铅华,归于自然,‘新长淮南旧桂丛’,语似平淡,实含无限生意。”
以上为【送杜介归扬州】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