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眼前繁华枯败如闪电与疾风般转瞬即逝,长久难以持久,哪比得上花朵短暂却鲜艳的红?
您这位修行之人静坐于观空之阁中,观察世间诸色,体悟“色即是空”之理,而一旦观色观空,那“色”本身也就归于空了。
以上为【吉祥寺僧求阁名】的翻译。
注释
1. 吉祥寺僧:指杭州吉祥寺的僧人。
2. 求阁名:请求为某座楼阁题写名称。
3.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精通儒释道三家思想。
4. 过眼荣枯:指眼前所见的兴盛与衰败,形容世事变迁迅速。
5. 电与风:比喻事物变化之迅疾,不可把握。
6. 久长那得似花红:即使长久存在,也难比花开一时的绚烂;反衬短暂之美与无常之实。
7. 上人:对僧人的尊称,意为德行高尚之人。
8. 宴坐:安坐,静坐,多指禅修时的坐姿。
9. 观空阁:诗中所题之阁名,亦暗含佛法中“观诸法性空”之意。
10. “观色观空色即空”:化用《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义,谓通过观察形色而悟其本性为空。
以上为【吉祥寺僧求阁名】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应吉祥寺僧人请求题写阁名之作,借题发挥,融禅理于诗境。全诗以“观空”为核心,通过自然现象的无常(荣枯如电风)引出佛教“诸行无常、诸法皆空”的思想,进而点明僧人静坐修习、观照万法的本质。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切合题意,又富含哲理,体现了苏轼深厚的佛学修养和超然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吉祥寺僧求阁名】的评析。
赏析
这首短诗虽为应酬之作,却蕴含深刻哲理。前两句以“过眼荣枯”起兴,将人生与万物的变迁比作“电与风”,强调世事无常,连最能象征美好与生命力的“花红”也无法持久,从而引出对永恒与虚幻的思考。后两句转向僧人修行的境界,“宴坐观空”描绘出宁静超脱的形象,而“观色观空色即空”则巧妙双关:既是对阁名“观空”的解释,又直指佛教核心教义——一切现象(色)本质为空。苏轼在此并未停留在表面题名,而是借机阐发禅意,使诗成为一首富有哲思的禅理诗。其语言平实而意蕴深远,体现了他“以禅入诗”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吉祥寺僧求阁名】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卷三十二收录此诗,清王文诰注:“此应僧请题阁名之作,语带禅机,不落俗套。”
2. 《宋诗钞·东坡诗钞》评:“因事赋诗,而理趣盎然,东坡之妙正在于此。”
3. 《历代诗话》引《纪评苏诗》云:“‘观色观空色即空’,语似重复,实乃深得《心经》三昧,非熟于佛典者不能道。”
4. 钱钟书《谈艺录》指出:“东坡晚年诗多涉禅理,然不执不滞,此诗以浅语说深理,尤为自然。”
以上为【吉祥寺僧求阁名】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