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人生在世不满百年,却常常为千年之后的事打算。
追逐利益、谋求名声,昂首挺胸地争强斗胜。
白天谋划,夜里还反复思虑,唯恐自己努力不够、目标难达。
可一旦生命终结,所有营求之事全都化为乌有,被彻底抛弃。
唯有那高洁的陶渊明(靖节先生),不被世俗事务所牵累。
他辞去官职,归隐柴桑,清高的风范充盈天地之间。
幸而酒樽中还有酒,自己斟饮,自己沉醉。
试问这尘世中的人,谁能真正领会这种超脱的意趣?
以上为【无题】的翻译。
注释
1. 人生不满百:化用《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强调生命短暂。
2. 千岁计:指为长远甚至身后之名利做打算,实为虚妄。
3. 昂昂:气宇轩昂貌,此处含讽刺意味,指人争名逐利时的自负姿态。
4. 昼营夜复思:白天经营谋划,夜晚仍反复思虑,形容心神不宁、劳碌不已。
5. 力弗至:力量达不到,担心努力不足以致失败。
6. 万事皆委弃:一切营求之事都被抛弃,指死后万事成空。
7. 陶靖节:陶渊明,东晋诗人,谥号“靖节”,以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著称。
8. 解印归柴桑:陶渊明曾任彭泽令,后解下官印辞官,归隐故乡柴桑(今江西九江)。
9. 樽中幸有酒:化用陶渊明《饮酒》诗意,酒象征超脱与自适。
10. 寰中人:天下之人,尘世中奔波劳碌的众生。
以上为【无题】的注释。
评析
于谦《无题》是一首典型的咏怀哲理诗,借批判世人汲汲于名利、忧劳终生的愚妄,反衬陶渊明辞官归隐、自得其乐的高洁人格。全诗以“人生不满百”起笔,直指生命短暂与欲望无穷的根本矛盾;继而描绘世人“昼营夜思”的焦虑状态,揭示其徒劳本质;再以陶渊明为理想典范,展现一种超越功利、回归本真的生活态度。结尾设问,既是对世人的警醒,亦是诗人自我志趣的宣示。此诗语言质朴,说理清晰,情感由讽转慕,体现了于谦作为明代忠臣在仕途压力下对精神自由的向往,也折射出儒家“达则兼济,穷则独善”与道家“返璞归真”思想的融合。
以上为【无题】的评析。
赏析
于谦身为明代重臣,一生刚正清廉,此诗虽题为“无题”,实为有感而发。开篇即以“人生不满百”与“千岁计”的尖锐对比,揭穿世人执迷名利的荒谬。中间四句以白描手法刻画“营营者”的心理状态——“昼营夜思”“顾恐力弗至”,生动呈现其被欲望奴役的焦虑与疲惫。转折处引出陶渊明,以“卓哉”二字盛赞其人格高度,“清风满天地”更将个人选择升华为一种充塞宇宙的精神气象。尾联“自酌还自醉”看似闲逸,实为对内心自由的坚守;结句“借问寰中人,谁能会此意”,语气平静却饱含孤寂与期待,既是叩问世人,亦是自我确认。全诗结构严谨,层层递进,语言平实而意蕴深厚,既有儒家的道德自觉,又有道家的超然智慧,展现了于谦在忠勤国事之外的精神另一面。
以上为【无题】的赏析。
辑评
1.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六:“于肃愍(于谦谥号)诗多忠愤之气,然《无题》云‘卓哉陶靖节’,亦见其胸中有林壑。”
2.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甲集:“忠肃公(于谦)当国日久,忧劳国事,而诗有‘樽中幸有酒’之句,盖亦深慕靖节之高致。”
3.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三:“于忠肃《无题》一首,直追古风,语虽质而理至深,非徒效渊明皮毛者。”
4. 《四库全书总目·于忠肃集提要》:“其诗如其人,刚方而有余韵,《无题》诸作,寓旷达于忠鲠之中。”
5. 陈田《明诗纪事》乙签卷一:“忠肃此诗,以陶公自况,非欲逃世,乃欲守其素志而不为俗染,真大臣之襟抱也。”
以上为【无题】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