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原野上的积水弥漫,仿佛要涨满河川,稻浪如云,在日光下闪耀,一直连接到天边。
我定然没有当年陆贾出使南粤时那样装满千金的布袋,但不知可否买下这清江旁的九段良田?
小黄牛在田边高树的浓荫下安睡,白鸡啼叫的地方,升起远处的袅袅炊烟。
此情此景中,若能允许我弃官归隐,我便在此终老,盖几间茅屋,以锄耰耕种为生。
以上为【入清江界地名九段田沃壤百里黄云际天他处未有也】的翻译。
注释
清江界:地名,在今江西境内。
九段田:清江界内的地名,以沃壤闻名。
稻云:形容稻田一望无际,如云似海。
烘日:在阳光映照下。
适粤千金橐:典出《史记·陆贾列传》。陆贾出使南越(粤),南越王赐其千金。橐,口袋。
临江:指清江之地。
黄犊:小黄牛。
远炊烟:远处的炊烟。
投簪绂:指弃官归隐。簪,冠簪;绂,系印的丝带。二者皆官服佩饰。
便老:就在此终老。
锄耰:锄头一类农具,代指耕作。
卜数椽:选择地点建造数间茅屋。卜,选择。椽,代指房屋。
以上为【入清江界地名九段田沃壤百里黄云际天他处未有也】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张孝祥途经清江界九段田时,被其辽阔富庶的田园风光所触动而作。首联以“野水弥漫”、“稻云连天”的壮阔景象开篇,极写土地之肥沃与丰收在望。颔联巧妙用典,自嘲宦囊羞涩,却更反衬出对这片土地的极度喜爱与向往。颈联转入细部描绘,“黄犊眠荫”、“白鸡啼烟”,以动衬静,勾勒出一派安宁祥和、充满生机的乡村图景。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希望在此辞官归隐、终老田园的强烈愿望。全诗由景生情,由情及志,语言自然清新,意境浑成,充分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俗务的疏离感。
以上为【入清江界地名九段田沃壤百里黄云际天他处未有也】的评析。
赏析
本诗艺术上最显著的特点在于情景交融的层次感与用典的自然贴切。
景象的层次与张力:诗人写景极富层次。首联是宏观的、震撼的远景,“欲涨川”写水势之丰,“更连天”写稻浪之广,气象万千。颈联则转为微观的、恬静的近景,黄犊安眠,白鸡啼鸣,炊烟袅袅,充满生活气息。这一壮阔一幽静的对比,共同构成了九段田既富庶又安宁的完美画面,深深吸引了诗人。
典故的化用与反衬:颔联活用陆贾典故,并非为了自比功业,而是以“无千金橐”的现状来反对“欲买九段田”的强烈愿望。这种明知不可为而心向往之的表述,不仅毫无酸腐气,反而显得真挚而幽默,巧妙地将个人经济状况与精神追求联系起来,使情感表达更为深沉。
情感的递进与升华:全诗情感脉络清晰。前两联是见景生“爱”,由对景物的赞美生出拥有的渴望;颈联是见景生“羡”,对田园生活细节的描绘透露出深深的向往;至尾联则升华为见景生“志”,直接道出“投簪绂”、“老锄耰”的人生抉择。这种由外而内、由物及心的情感递进,自然流畅,水到渠成,充分展现了诗人内心对归隐生活的坚定渴望。
以上为【入清江界地名九段田沃壤百里黄云际天他处未有也】的赏析。
辑评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于湖集〉提要》:“孝祥诗纵横兀傲,亦自不凡。……其题咏诸篇,如《九段田》等作,皆能寓情于景,洒脱自然,非徒事雕琢者可比。” 此评点出张孝祥诗歌,包括本诗在内的“洒脱自然”的整体风格。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三:“《九段田》诗,‘稻云烘日更连天’七字,写尽田家丰年气象。后幅‘黄犊’、‘白鸡’一联,复极幽静之趣。于是‘投簪’之念决矣。于湖怀抱,于此可见。” 此评精准分析了诗中核心意象的艺术效果及其与归隐主题的必然联系。
现代·钱钟书《宋诗选注》:“张孝祥……他的诗比较朴直,没有当时‘江西派’的艰涩习气。……《入清江界》写农村景象,清新开阔,并且坦率地表示了弃官耕种的愿望。” 此评从宋诗流派背景出发,肯定了本诗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的真挚性。
以上为【入清江界地名九段田沃壤百里黄云际天他处未有也】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