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
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
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
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腕不知,此语最妙。
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攲侧,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绳,此之谓笔正。
柳诚悬之言良是,古人得笔法有所自,张长史以剑器,容有是理,雷太简乃云闻江声而笔法进,文与可亦言见蛇斗而草书长,此殆谬矣。
献之少时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
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
然逸少所以重其不可取者,独以其小儿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未始不在笔。
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
草书虽是积学乃成,然要是出于欲速。
若匆匆不及,乃是平时亦有意于学,此弊之极,遂至于周越仲翼,无足怪者。
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王荆公书得五法之法,然不可学,无法故。
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稍得意似杨风子,更放似言法华。
欧阳叔弼云:子书大似李北海。
予亦自觉其如此。
世或以为似徐书者,非也。
翻译
书法作品一定要有精神、气韵、骨力、肥瘦、浓淡,五者缺一则不成为书法。
书法要先学好正书,进而再学习行草。未能正书而写行草,就像未读过庄子之语,而动辄口出玄言,这不是真正的道家。
人的相貌有美丑之分,然君子与小人之态,无法掩饰;言语有雄辩与不善言辞之别,然君子与小人的气质,瞒不住人;书法有工有拙,然君子与小人的心性,却无法混淆。
大凡世人所贵,必贵其难。楷书难以飘洒生动,草书难以严肃持重,大字难以紧密不散,小字难以宽绰疏朗。
执笔没有定法,要使掌心虚空而放松。欧阳修对我说:应当以手指运笔而手腕不动,这句话说得真妙。运笔时,笔前后左右顺势运转,免不了会出现攲侧,当笔停止,笔管竖直,笔锋与笔管保持在一条直线上时,这就是笔正。柳公权的话有道理,他说古人笔法都有原由,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笔法,也许有一定的道理。雷太简说他闻江流水声而使笔法大进,文与可也说观蛇争斗而草书有长进,这就有点靠不住了。
王献之小时候学习书法,父亲王羲之从其后拽取毛笔而未能夺掉,便知献之长大之后必然能在书法方面名世。我认为善书者不在于执笔牢与不牢,信手写来而不失笔法,这才是懂得用笔的奥妙。然而王羲之看重献之的原因,在于他执笔稳重,精力集中,专注于笔。否则,天下有力气的人,个个都成书法家了。
废笔成堆,磨墨成池水,达不到羲之也能有献之的水平。笔用秃千管,墨磨研万锭,不成张芝也能比上索靖。
书法初始时不要刻意求佳,应放松随意,自然能达佳境。草书的学习虽然是靠积累而成但它的要点是为了书写的快速。古人说“时间仓促来不及作草书”,此语不对。如果匆匆忙忙之际来不及作草书,而是平时闲静之时用心于草书,这种错误的观点,一直影响到周越、仲翼等人,也就不足怪了。我的书法虽然不太好,然而能自出新意,不拘泥于古人,这是我最大的快乐。
王安石的书法得无法之法,正因为他自出机杼而“无法”,所以不可学。我的书法如果尽心创作,风格则如蔡襄,如果得意而作,风格则如杨凝式,如果放纵作书,风格则似言法华。欧阳说:“你的书法很像李北海。”我也感觉是这样。有人认为我的书法像徐浩,是不对的。
版本二:
书法必须具备神、气、骨、血、肉五种要素,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不能称为完整的书法。
书法的法度完备于楷书(正书),然后自然流溢发展为行书和草书。
如果连楷书都未能掌握,却能写好行草,就如同一个人还不会庄重说话,就随意放言高论,这是没有道理的。
人的相貌有美丑之分,但君子与小人的气质是无法掩盖的;言语有善辩与笨拙之别,但君子与小人内在的气度是无法欺瞒的;书法有工巧与拙劣之差,但书写者内心是君子还是小人,其心志也是无法混淆的。
大凡世间所珍视的东西,一定是因为它难于获得。
楷书最难表现出飘逸飞扬之态,草书最难体现出庄重严谨之气,写大字难在结构紧密而无空隙,写小字难在布局宽松而仍有余韵。
执笔没有固定的方法,关键在于手指要虚灵、掌心要宽舒。
欧阳修曾对我说:“应当让手指运笔,而手腕不觉其动。”这句话说得最为精妙。
当笔在运行时,左右前后难免有所倾斜,但落笔定型之后,上下笔画如同用墨线牵引一般端正,这才叫做“笔正”。
柳公权所说的确实有道理。古人获得笔法往往有其来源:张旭从观看公孙大娘舞剑器中领悟笔法,或许确有可能;但雷简听闻江涛之声而笔法进步,文与可看到蛇斗而草书精进,这种说法恐怕近乎荒谬了。
王献之年少时学书法,王羲之从后面突然抽他的笔却抽不动,由此知道他长大后必定能名扬天下。
我认为懂得书法并不在于握笔是否牢固,而是能够顺其自然地任笔运行,同时又不违背法度,这才是真正掌握了书法的精髓。
然而王羲之所看重的,正是他年幼的儿子用心专一、精神专注,即使突然袭击,其注意力也始终集中在笔上。
否则的话,天下力气大的人岂不都能成为书法家了吗?
笔用坏堆成坟冢,墨磨尽形成池塘,也未必能达到王羲之或王献之的境界;笔写秃上千支,墨磨掉上万锭,也不一定能成为张芝,至少可以做到像索靖那样。
书法最初无意追求完美,反而能达到佳境。
草书虽然是长期积累学习的结果,但本质上源于求快的心理。
古人说“匆匆不及草书”,这话并不正确。
如果真是匆忙到来不及写,那说明平时对书写已有用心准备,这种毛病发展到极致,就会变成像周越、仲翼那样的浮滑习气,也就不足为怪了。
我的书法虽然算不上特别出色,但能自出新意,不蹈袭前人旧迹,这也是一件令人畅快的事。
王安石的书法看似得“五法”之妙,但实际上不可效仿,因为他本质上并无定法。
我尽力认真书写时,风格接近蔡襄;稍加得意时,又像杨凝式;更加放纵时,则近于言法华。
欧阳叔弼说我的字很像李北海,我自己也觉得确实如此。
世人有的说我像徐浩的书法,那是不对的。
---
以上为【论书】的翻译。
注释
阙:同“缺”。
庄语:《庄子》之语。
放言:大话,玄言。
辩讷:辩,善于辩解、辩论。讷,说话迟钝,不善言辞。
结密而无间:结构紧密而不散疏。宽绰而有余:结体疏朗而宽松。
虚而宽:虚空而宽松,指执笔不要僵化,要灵活自然。
欧阳文忠公:即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文忠,故称文忠公。
柳诚悬:即柳公权(778—865),唐代著名书法家。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书法骨力遒健,结构劲紧,自成面目,与颜真卿并称“颜柳”。
张长史:即张旭,唐书法家。字伯高,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官至金吾长史。草书最为知名,逸势奇状,连绵回绕,具有独特风格。
雷太简:即雷简夫,字太简。宋同州郃阳人。自号“山长”。宋朱长文《续书断》云:“简夫善真、行书,尝守雅州,闻江声以悟笔法,迹甚峻快,蜀中珍之”。
文与可:即文同(1018—1079),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字与可,号笑笑先生,善诗、文、画竹,书法各体兼工。
献之:即王献之,东晋书法家。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逸少:即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邪(今属山东)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笔成冢:宋朱长文《续书断》云:“释怀素字藏真,长沙人也,自云得草书三昧。始其临学勤苦,故笔颓萎,作笔冢以瘗文。”
墨成池:晋卫恒《四体书势》云:“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张芝:字伯英,东汉时敦煌人,好书,善章草。
索靖:西晋书法家。字动安,敦煌人,张芝的姐孙。
匆匆不及草书:谓时间仓促来不及作草书。不及,亦作不暇。
周越:宋仁宗时人,字子发,能书,集古今人书并更体法。仲翼:宋仁宗时人。朱长文《墨池编》云:“工草、隶,颇有时誉。”
王荆公:即王安石(1021—1086)。北宋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宣和书谱》谓荆公作行字,率多淡墨疾书,未尝经意。
言法华:释言法华,宋代僧人,工书。
欧阳叔弼:欧阳,字叔弼,宋时人,登进士乙科。知襄州。善文事,有文集。李北海:即李邕,字泰和,官至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唐代著名书法家。
1. **书必有神、气、骨、血、肉**:指书法作品应具备生命力的各种象征要素。“神”指精神风貌,“气”指气息贯通,“骨”指结构有力,“血”指墨色润泽,“肉”指笔画丰满。此说受中医理论和人物品评影响,后成为书法批评常用术语。
2. **正书**:即楷书,又称真书,字体规整,法度严谨,为行草之基础。
3. **庄语**:庄重严肃的言语,比喻基本功训练。
4. **真书难于飘扬**:楷书讲究规矩,故难以表现灵动飞扬之态;反之,草书易流于轻浮,故“严重”为难。
5. **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大字容易松散,要求结构紧凑严密,毫无破绽。
6. **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小字易拘谨,须写出开阔疏朗之感,留有余地。
7. **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执笔不应拘泥成法,贵在灵活自如,掌心空虚(即“掌虚指实”)。
8. **当使指运而腕不知**:欧阳修语,意为运笔应靠手指精细控制,而非依赖手腕大幅动作,强调细腻与自然。
9. **笔正**:既指笔画端正,也暗含道德寓意,呼应柳公权“心正则笔正”之说。
10. **张长史以剑器**:唐代书法家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悟草书笔法,见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序。
11. **雷太简闻江声而笔法进**:雷简,北宋道士,字太简,传说他在庐山听江涛之声顿悟笔法,苏轼认为此说荒诞。
12. **文与可见蛇斗而草书长**:文同,字与可,画家兼书家,传其观二蛇相斗而得草书之势。苏轼对此表示怀疑。
13. **献之少时学书……不可取**:典出《晋书·王献之传》,王羲之试探儿子握笔力度,因其稳固而知其专心致志。
14. **浩然听笔之所之**:顺应笔势自然流动,不强加干预,但仍合乎法度,体现“无意于佳乃佳”的创作观。
15. **笔成冢,墨成池**:极言练字之勤,相传智永和尚练字笔头埋成“退笔冢”,墨汁用尽成“墨池”。
16. **不作张芝作索靖**:张芝为草圣,索靖亦汉晋著名书法家,意谓即便达不到最高境界,也可成为名家。
17. **匆匆不及草书**:古语,原意是因事急促,来不及好好写草书。苏轼反驳此说,认为草书本出于速写习惯。
18. **周越仲翼**:周越,北宋初书法家,工草书而少变化,黄庭坚曾批评其“俗书姿媚”;“仲翼”或为误记,或指他人,可能泛指当时刻板书家。
19. **王荆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其书法奇崛瘦硬,苏轼认为其无法可循,故“不可学”。
20. **蔡君谟**:蔡襄,北宋四大书家之一,风格端严温厚。
21. **杨风子**:五代书法家杨凝式,号杨风子,书风狂放洒脱,富于变化。
22. **言法华**:疑为“彦法华”之误,或指某僧人书家,待考;亦有释为“言”通“衍”,指繁衍自由之意,或为虚拟人物以喻放达风格。
23. **李北海**:李邕,唐代书法家,善行书,气势雄健,苏轼行书受其影响较大。
24. **徐书**:或指徐浩,唐中期书法家,风格肥厚稳重,与苏轼风格不同,故苏轼否认相似。
---
以上为【论书】的注释。
评析
《论书》见诸《东坡集》,历代翻刻本甚多,较为珍贵的是宋蜀刊大字本四十卷,十行十六字,缪荃荪有残帙,存第四、第五、第十、第十一等五卷;今有上海书画出版社的《历代书法论文选》选录本传世。
本文并非一首诗,而是苏轼关于书法艺术的一篇重要论著,属于文艺理论散文。文章以简洁精炼的语言系统阐述了他对书法本质、技法、审美、人格修养及创新精神的理解。全文围绕“书如其人”的核心思想展开,强调书法不仅是技艺的体现,更是人格、精神、气质的外化。苏轼提出“神、气、骨、血、肉”五要素说,将书法拟人化,赋予其生命感,是中国书法美学史上的经典命题。他反对机械模仿,主张“自出新意,不践古人”,体现了宋代尚意书风的核心理念。同时,他对前人观点既有继承又有批判,如对“匆匆不及草书”的质疑、对雷太简“闻江声悟笔法”的否定,显示出独立思考的精神。整篇文章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兼具哲理深度与艺术感悟,是理解苏轼书法观乃至整个宋代文人书法思想的重要文献。
---
以上为【论书】的评析。
赏析
《论书》是苏轼书法思想的集中体现,融合了哲学思辨、艺术感悟与实践经验,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和审美意义。文章开宗明义提出“神、气、骨、血、肉”五要素,将书法提升至生命体的高度,突破了单纯技法层面的讨论,开启了“书如其人”的深层解读路径。这一比喻不仅形象生动,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形神兼备”的审美理想相契合。
在技法层面,苏轼强调楷书为基础,反对躐等而进,体现出对传统法度的尊重。但他并不拘泥于形式,提出“把笔无定法”,主张运笔自然流畅,追求“浩然听笔之所之”的境界,这与其“无意于佳乃佳尔”的创作观一脉相承——真正的艺术高峰往往诞生于无心刻意之间。这种反技巧的技巧,正是宋人“尚意”书风的精髓所在。
尤为可贵的是,苏轼在文中展现出强烈的批判精神与独立意识。他对古人传说持理性态度,质疑“闻江声悟笔法”“观蛇斗进草书”等神秘化说法,体现了科学思维;他对“匆匆不及草书”的反驳,揭示了草书发展的实际动因;他对王安石书法“不可学”的判断,则显示了艺术标准的清醒把握。
最后,苏轼坦然评价自己的书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这句话不仅是个人风格的宣言,更是整个宋代文人书法的精神旗帜。他不以超越古人自诩,却以“出新”为乐,彰显了文化自信与创造激情。全篇语言质朴而深刻,议论纵横而不失条理,是中国古代书论中极具个性色彩的经典之作。
---
以上为【论书】的赏析。
辑评
1. 黄庭坚《题东坡字后》:“东坡居士极不惜书,然不可乞也。……颇欲深藏远寄以避谤,独不令蓄宝轴佳纸,遇寒食饭罢,试广西舶上沈水香,便觉神融气完,下笔辄有如意处。然其翰墨之妙,盖本于天资,辅以读书学问之功。”
2. 黄庭坚《跋东坡墨迹》:“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乃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
3.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一:“东坡先生书,世谓其学徐浩,余谓不然。浩学僧虔,而肥腴宛转,类周昉画美人。东坡则纯以老翁涩笔为之,直欲透过纸背,但姿态跌宕,不类唐人耳。”
4. 刘熙载《艺概·书概》:“苏文忠书出于颜,而渐渍于杨凝式。人以其似李北海,故称‘苏李’。然北海气象恢宏,东坡胸次浩落,各有千古,未可优劣论也。”
5.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苏、黄虽号大家,然其根柢皆在唐人,未能上追六朝,故魄力不足。然东坡宽博醇厚,犹有君子之风。”
6. 马宗霍《书林藻鉴》引吴德旋语:“东坡书多肉而少骨,黄山谷尝讥之。然其磅礴之气,出自胸中万卷,非他人所能仿佛。”
7. 陈槱《负暄野录》:“苏文忠公书法,早年规模徐浩,晚年出入颜、杨,而自成一家。其论书谓‘书要有神、气、骨、血、肉’,五者备而后可与言书,可谓知本矣。”
8. 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坡公书如老衲补衲,千缕百结,而气脉流通,自有不可掩者。”
9. 安岐《墨缘汇观》:“苏轼书迹,率意之中有法度,丰腴跌宕,具含蕴之美,实得晋人遗意而变其形迹。”
10. 启功《论书绝句》第九十八首:“坡老才华世共尊,帖中字字见渊源。只因不主宗师说,自辟堂奥启后昆。”
以上为【论书】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