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楼台之下,不知是谁家在燃点夜香,玉笙吹奏出的曲调带着哀怨之情,飘荡在初秋微凉的晚风中。有客人迎着晚风吟咏《秋扇词》,感叹失宠与冷落;而曾为拜月精心梳妆的女子,如今却无人得见她的晚妆,徒留寂寞。
以上为【望海楼晚景五绝】的翻译。
注释
1. 望海楼:古代楼名,多见于江浙沿海一带,登楼可远眺海景,此处或指杭州或润州(今镇江)的望海楼。
2. 烧夜香:夜间焚香,多用于祭祀、祈福或静心修持,亦有表达思念或孤寂之意。
3. 玉笙:饰以玉石的笙,泛指精美乐器,常象征高雅或哀婉的音乐。
4. 弄初凉:在初秋微凉的晚风中演奏乐曲。“弄”指演奏、吹弄。
5. 临风:迎着风,常用于表现人物的孤高或感怀。
6. 秋扇:典出汉班婕妤《怨歌行》:“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以秋扇被弃比喻女子失宠,后成为诗词中常见的失意象征。
7. 拜月:古代女子在中秋或七夕等节日拜月祈愿,常寄托对爱情、婚姻的期盼。
8. 晚妆:傍晚时分的妆容,特指女子为参加仪式或约会所施的妆扮,此处暗示曾经的美好与当下的寂寥。
9. 无人见:强调孤独与被遗忘,呼应“秋扇”之怨,深化凄清氛围。
10. 初凉:初秋时节的微寒,既写实又寓情,烘托全诗清冷基调。
以上为【望海楼晚景五绝】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望海楼晚景五绝》组诗中的片段(实为其中两联),描绘了望海楼傍晚时分的景色与人事,通过细腻的意象传达出淡淡的哀愁与人生感慨。诗中融合视觉、听觉与情感体验,以“烧夜香”“玉笙”“秋扇”“拜月”等古典意象,勾勒出一幅清冷幽寂的晚景图。诗人借他人之景抒己之情,流露出对时光流逝、人情冷暖的敏锐感知,体现了宋诗重理趣又不失诗意的特质。
以上为【望海楼晚景五绝】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极简笔触勾勒出望海楼晚景的多重层次:从楼下袅袅升起的夜香,到空中回荡的玉笙哀音,再到临风吟诗的客子与悄然隐去的拜月女子,构成一幅动静相宜、声色交融的画面。诗人巧妙运用典故,“秋扇”喻失意,“拜月”寄幽情,使景物承载深厚文化意蕴。语言清丽而不失沉郁,意境空灵而蕴含悲感。尤其“拜月无人见晚妆”一句,以“见”字点出观者的缺席,凸显孤独与时光流逝之痛,堪称神来之笔。整体风格含蓄隽永,体现了苏轼在写景抒情上的高度艺术掌控力。
以上为【望海楼晚景五绝】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苏轼诗:“才气纵横,而出入经史,每于寻常景物中寄慨遥深。”此二联正可见其以小见大之妙。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评:“‘玉笙哀怨’‘秋扇’‘晚妆’皆用旧典,然不觉陈腐,反觉新警,东坡之善化前人为己用如此。”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东坡七绝:“清空一气,自然成文,非但以才胜也。”此诗虽为组诗残句,亦可见其风致。
4. 《历代诗话》载:“东坡《望海楼》诸作,状江湖晚景如画,而人事之感寓焉,所谓景中有情者也。”
5. 当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指出:“此诗借他人之悲写自我之感,‘吟秋扇’‘见晚妆’皆非实指,乃诗人内心孤寂之投射。”
以上为【望海楼晚景五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