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山脚下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浸泡在溪水之中。松间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布谷鸟在潇潇细雨中啼叫。
谁说人老不会再回年少时光呢?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尚能向西奔流呢!所以,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
版本二:
山脚下兰草的嫩芽浸在溪水中,松林间的小路干净得没有泥土。傍晚时分细雨潇潇,杜鹃鸟在啼叫。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光?门前的溪水尚且能够向西流淌!不要因为年老就哀叹时光流逝,徒发衰老的悲叹。
以上为【浣溪沙 · 游蕲水淸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的翻译。
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金奁集》入「黄钟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唐声诗唐代配乐之近体诗亦有「浣溪沙」调名,歌词为七言六句形式;又有「浣纱女」调名,歌词为五言四句形式。从字义上来看,「浣」,洗涤、漂洗也;「沙」,古通「纱」,故所「浣」者,「纱」也。敦煌出土之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及五代後蜀赵崇祚《花间集》所录毛平圭、阎处士、毛熙震、李德润词,调名均题为「浣纱溪」。据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载:「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先教习于土城山。山边有石,云是西施浣纱石」。今浙江诸暨市南近郊的苧萝山下浣纱溪畔有浣纱石,上有传为东晋王右军所书「浣纱」二字,即所传春秋时越国美女西子浣纱处。一说浣纱溪即浙江绍兴南二十里若耶溪。总之,调名「浣纱溪」的本意即咏西子浣纱之溪。又,近人梁启勋《词学·调名》云:「《浣纱溪》,杜少陵诗『移船先生庙,洗药浣纱溪』。」按:今查《杜工部集》,唐杜少陵《绝句三首》诗有「移船先主庙,洗药浣沙溪」之句。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有浣花溪而无浣纱溪,况且梁启勋所引诗句,其中的「生」「纱」二字尚有异文,故梁说仅备参考。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致尧,通常以其词《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阕三句,三平韵;下阕三句,两平韵;过阕二句多用对偶。另有仄韵体,始于南唐後主。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别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阕各增三字,韵全同。张子澄词有「露浓香泛小庭花」句,名《小庭花》;韩涧泉词有「芍药酴縻满院春」句,名《满院春》;有「东风拂栏露犹寒」句,名《东风寒》;有「一曲西风醉木犀」句,名《醉木犀》;有「霜後黄花菊自开」句,名《霜菊黄》;有「广寒曾折最高枝」句,名《广寒枝》;有「春风初试薄罗衫」句,名《试香罗》;有「清和风里绿荫初」句,名《清和风》;有「一番春事怨啼鹃」句,名《怨啼鹃》。
蕲(Qí)水:龙榆生笺引宋·乐子正《太平寰宇记·巻一百二十一·〈淮南道·蕲州蕲春郡·蕲水县〉》:「(淮南蕲春郡,领县四。其一)」蕲水县,西北七十二里。旧十乡,今四乡。本汉蕲春县地。宋武帝于此置浠水县。唐武德四年改为兰溪,至天宝元年改为蕲水县,以县界蕲水所出为名。茶山在县北。深州每年采造贡茶之所。兰溪水源出箬竹山,其侧多兰,唐武德初,县指此为名。」
清泉寺:《东坡志林·卷一·游沙湖》:「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指画字,不书数字,辄深了人意。予戏之曰:『予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予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松间沙路净无泥」句:傅子立注:「杜工部诗:『碧涧虽多雨,秋沙先少泥。』」刘尚荣按:「句见《到村》诗,见《九家集注杜诗·卷二十六》。」龙榆生笺引宋·曾达臣《独醒杂志·巻二》:「徐公师川尝言东坡长短句有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白乐天诗云:『柳桥晴有絮,沙路润无泥。』『净』、『润』两字,当有能辩之者。」
子规:傅子立注:「《成都记》:『杜宇亦曰杜主,自天而降,称望帝。好稼穑,教人务农。至今蜀之将农者,必先祀杜主。望帝时以国相开明有治水功,因禅位焉。後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亦曰子规云。』唐吴娘曲:『暮雨萧萧郎不归。』」刘尚荣按:「《新唐书·巻五十八·〈艺文志·乙部·地理〉》著录卢求《成都记》五巻,已失传。吴娘曲见明刻《吟窗杂志·巻五十》及白乐天《寄殷协律》诗自注引江南吴二娘曲词。『萧萧』又作『潇潇』,或作『朝朝』。又《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一》收全词,调名《长相思》,署白乐天作。」
人生无再少:傅子立注:「古诗:『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刘尚荣按:「宋陈嵩溪撰《本堂集·巻一·续侄漙赏酴醾劝酒二首(其一)》」
门前:《东坡志林·卷一·游沙湖》作「君看」,兹从傅注本
流水尚能西:傅子立注:「公序云:『寺前兰溪水西流。』」刘尚荣按:「句见《东坡志林·巻一·游沙湖》,又见明刊《苏东坡全集·书清泉寺》文。」
白发唱黄鸡:傅子立注:「白乐天《醉歌示妓人商玲珑》:『罢胡琴,掩秦瑟,玲珑再拜歌初毕。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玲珑玲珑奈老何,使君歌了汝更歌。』」刘尚荣按:「诗见《白氏长庆集·卷十二》。」
1. 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
2. 蕲(qí)水:县名,今湖北省浠水县。
3. 清泉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原为禅院,北宋时建寺。
4. 兰芽:指兰草的新芽,兰草生长于山间溪畔,清香高洁。
5. 短浸溪:嫩芽初生,短小而浸入溪水中。
6. 松间沙路净无泥:松林中的沙石小路因雨水冲刷而洁净无泥,形容环境清幽。
7. 潇潇暮雨:傍晚时细雨纷飞的样子。潇潇,形容风雨声。
8. 子规:即杜鹃鸟,常于春末夏初鸣叫,其声凄切,古人常借以抒发哀愁或思归之情。
9. 无再少:不能重返少年时代,常用于感叹年华老去。
10. 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因年老(白发)而悲叹时光流逝。“黄鸡”典出白居易诗,喻指时光催人老。
以上为【浣溪沙 · 游蕲水淸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的注释。
评析
此词描写雨中的南方初春,表达作者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这首词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贬居黄州期间所作,当时他游历至蕲水清泉寺,见溪水西流而有感,写下此词。全词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山间幽静的景致,并由景生情,抒发了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词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突破传统“逝者如斯”的时间悲情,反用自然现象激励人心,表现出苏轼旷达超脱、不畏逆境的精神风貌。整首词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其豪放与婉约兼具的代表作之一。
以上为【浣溪沙 · 游蕲水淸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的评析。
赏析
本词开篇写景,勾勒出一幅清幽明净的山林图景:“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不仅写出自然之洁净,也暗喻心境之澄澈。接着“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以听觉点缀画面,增添几分萧瑟与感伤,为下片抒情铺垫情绪。然而词人并未沉溺于哀愁,而是笔锋一转,提出“谁道人生无再少”的反问,振起全篇精神。更以“门前流水尚能西”这一罕见自然现象为据,打破“水向东流”的常规认知,象征人生亦可逆境奋起、重获生机。结尾“休将白发唱黄鸡”劝诫世人莫因年老而自弃,体现出苏轼身处贬谪逆境却依然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全词由景入情,层层递进,语言质朴而意蕴深厚,是宋词中少见的哲理抒情佳作。
以上为【浣溪沙 · 游蕲水淸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的赏析。
辑评
曾独醒《独醒杂志·卷二》:徐公师川尝言:东坡长短句有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白乐天诗云:「柳桥晴有絮,沙路润无泥。」「净」、「润」两字,当有能辨之者。
陈亦峰《白雨斋词话·巻六》: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1.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二引《冷斋夜话》:“东坡谪黄州,游清泉寺,有乐府曰:‘山下兰芽短浸溪……’,此翁不可及也。”
2. 明·杨慎《词品》卷一:“东坡《浣溪沙》云:‘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此必有为而作,盖以喻虽老犹可用,不当自弃也。”
3. 清·徐釚《词苑丛谈》卷三:“苏子瞻守黄州,游清泉寺,作《浣溪沙》,语有超逸,非独写景而已,实寓襟怀。”
4.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东坡《浣溪沙》……寓意深远,非徒感慨,所谓愈朴愈厚,愈浅愈深。”
5.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颦也。如此词者,非有超然之怀,岂能道出?”
以上为【浣溪沙 · 游蕲水淸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