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景良辰,算只是、可人风月。况素节扬辉,长是十分清彻。着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倩蜚廉、得得为吹开,凭谁说。
翻译
美好景色良辰佳节,算来只有这宜人的清风明月。何况中秋时节月光扬辉,总是十分清澈明净。有意登楼仰望月中玉兔,是谁张开幕帐遮蔽了银阙仙宫。请风神疾速为我吹开云幕,这番心意又能向谁倾诉。
月弦与月望,任由它圆缺变换。今日与昨日,又有何区别。真羡慕能像今夜这般,手折桂花自在悠闲。怎能直登天柱山上,从容自在地陪伴明月共度佳节。更奈何如今,已听不到清雅的玄谈,愁绪纷乱如发丝万千。
以上为【满江红 · 中秋】的翻译。
注释
美景良辰: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幷。”
素节:唐·徐坚《初学记·卷三·岁时部上·秋第三·叙事》:“秋节曰素节。”
玉兔:西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
蜚廉:一作“飞廉”,风伯也。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第八·风伯》:“《楚辞》说:‘后飞廉使奔属。’飞廉,风伯也。”。
得得:即特地之意。唐末五代·僧贯休《入蜀》诗:“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
“安得便登天柱上,从容陪伴酬佳节”句:暗用赵知微雨夕登天柱峰翫月事。唐·皇甫枚《三水小牍·卷山·赵知微雨夕登天柱峰翫月》:“九华山道士赵知微,乃皇甫玄真之师。少有凌云之志,入玆山,结庐于凤凰岭前。讽颂道书,鍊志幽寂。蕙兰以为服,松柏以为粮。隐迹数十年,遂臻玄牝,由是好奇之士多从之。玄真既申弟子礼,服勤执敬,亦十五年。至咸通辛卯岁,知微以山中炼丹须西土药者,乃使玄真来京师,寓于玉芝观之上清院。皇甫枚时居兰陵里第,日与相从,因询赵君事业。玄真曰:‘自君师门,人不见其惰容。’尝云:‘分杯结雾之术,化竹钓鲻之方,吾久得之,固耻为耳。’去岁中秋,自朔霖霪,至于望夕,玄真谓同门生曰:‘甚惜良宵而值苦雨!’语顷,赵君忽命侍童曰:‘可备酒果。’遂遍召诸生,谓曰:‘能升天柱峰翫月不?’诸生虽强应,而窃以为浓阴駃雨如斯,若果行,将有垫巾角、折屐齿之事。少顷,赵君曳杖而出,诸生景从。既闢荆扉,而长天廓清,皓月如昼。扪萝援筱,及峰之巅,赵君处玄豹之茵,诸生藉芳草列待。俄举卮酒,咏郭景纯《游仙诗》数篇,诸生有清啸者、步虚者、鼓琴者,以至寒蟾隐于远岑,方归山舍。既各就榻,而凄风苦雨,暗晦如前。众方服其奇致。”
麈谈清:执麈尾而清谈,亦泛指闲居谈论。《世说新语·容止》:“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
1. 素节:中秋时节,《初学记》“秋节曰素节”
2. 玉兔:指月,傅咸《拟天问》“月中何有?玉兔捣药”
3. 银阙:月宫,苏轼《和述古冬日牡丹》“天女要知摩诘病,银阙琼楼欠此君”
4. 蜚廉:风神,《离骚》“后飞廉使奔属”
5. 天柱:传说擎天之柱,《神异经》“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
6. 麈谈:清谈,魏晋名士执麈尾清谈,《世说新语》“孙安国往殷中军许共论,往反精苦,客主无间”
以上为【满江红 · 中秋】的注释。
评析
此词以“美景良辰”的常规赞语起笔,却以“算只是”的限定转折,透露出对中秋月夜的独特珍视。辛弃疾巧妙运用“张幕遮银阙”的政治隐喻,在苏轼“明月几时有”的宇宙叩问外,别创对现实阻碍的具象化书写。下阕“弦望圆缺”的哲学观照与“天柱登临”的神游想象相映衬,将节令感怀升华为对精神自由的终极追寻。
以上为【满江红 · 中秋】的评析。
赏析
此词当作于淳熙九年(1182)辛弃疾闲居带湖初期,是其《稼轩长短句》中中秋词的变调。上片起句看似平淡,实则暗藏机锋——“可人风月”四字既承谢灵运“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的审美传统,又以“算只是”的排他性判断,暗示对人间欢宴的疏离。“着意登楼”与“张幕遮阙”形成强烈反差,既化用《楚辞·九辩》“何氾滥之浮云兮,猋壅蔽此明月”的忠奸之辨,更以“何人”的质询直指当时阻碍北伐的权臣集团。“倩蜚廉吹开”的浪漫想象,在李白“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的豪迈外,另添几许英雄失路的悲凉。下片“弦望圆缺”以《孙子兵法》“奇正相生”的兵家思维观照月相,揭示“今昨无别”的生命停滞感;“桂花堪折”既应和中秋折桂习俗,又暗含对朝中主战派凋零的隐忧。“天柱登临”的壮怀与“不听麈谈”的孤寂最终汇为“愁如发”的意象,将范仲淹“将军白发征夫泪”的集体悲慨内化为千丝万缕的个体愁绪,这种将政治失意与节令书写完全融合的手法,正是辛词“肝肠似火”特质的典型体现。
以上为【满江红 · 中秋】的赏析。
辑评
1.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稼轩《满江红·中秋》一阕,奇情壮采,直逼东坡。‘倩蜚廉得得为吹开’九字,是何等气概,何等胸襟!”
2. 梁启超《饮冰室评词》:“此词寄托遥深,‘张幕遮银阙’当指韩侂胄专权时事。末句‘愁如发’与《摸鱼儿》‘闲愁最苦’同一机杼。”
3.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中秋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羡夜来手把,桂花堪折’句,表面羡折桂,实伤投闲置散,与前《太常引》‘斫去桂婆娑’同意。”
4. 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词中‘不听麈谈清’云云,盖指淳熙九年朱熹至信州与辛弃疾相会事。时朱熹受排挤,清谈受阻,故词中深致感慨。”
以上为【满江红 · 中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