彦先赢瘵,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节年使至。男幸有复失,甚忧耳。舍子杨往,初来至,吾不能起。临西复来,威仪详时,举动成观。自躯体之恙也,思识梦之迈甚,执所恒与君。稍之闵凶,棠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翻译
彦先患痨瘵之疾,恐难痊愈康复。
往年刚病时,忧虑尚不至此,如今已近年节时分。
其子幸得复职又遭失免,甚为忧心。
舍侄杨往日前来,初到时我病重不能起榻。
临西再次来访,仪容安详如常,举止堪为典范。
自染病以来,神思识见衰退甚剧,唯执念与君情谊如恒。
近来遭逢丧乱,棠邑寇乱之际,音讯难通。
以上为【平復帖】的翻译。
注释
彦先:贺循字彦先,与陆机同入洛阳的江南名士,《晋书》有传。
赢瘵:结核病古称,《左传》“瘠则甚矣,而血气未动”杜预注“瘠,瘵也”。
节年:指元日节庆,《荆楚岁时记》“元日至于月晦,并为酺聚饮食”。
棠寇乱:棠邑(今南京六合)永嘉五年(311)遭石勒军侵扰,事见《晋书·孝怀帝纪》。
杨往:陆机侄辈,或即《陆云集》中提及的“杨家童子”。
以上为【平復帖】的注释。
评析
《平复帖》点画形态硬朗,突出了作者书写时的率性。其笔意有别于草简。草简用笔清利,入笔收笔时有露锋,捺画用笔停顿后挑锋。字势开阔疏朗。而《平复帖》因是麻纸、硬毫秃笔,麻纸不细腻平滑且有斑驳意。
从现有史志记载,一般认为《平复帖》是晋武帝初年陆机写给友人的。但学术界对于“友人”的身份主要有三种说法:
其一,认为友人“彦先”是贺循。据考,《平复帖》“彦先赢瘵,恐难平复”,羸瘵,意谓瘦弱与痨病,或云困于痨病。“恐”不过是个疑词,难平复也不等于确定会死。根据彦先的身体特征和病情及其趋势来考量,顾荣、早卒的彦先都不得不排除,另在《昭明文选》唐李善注中的全(令)彦先,或即陆云集里的“全伯始”,伯始、彦先,名与字取义一致,然此人也没啥值得一提,只有贺循的情况与之吻合,见《晋书》本传。
其二,认为陆机这封信札,应是写给他的亲友顾荣的。《晋书·顾荣传》载文曰:“顾荣字彦先,吴国吴人也,为南土著姓。”顾荣与陆机不仅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而且是同呼吸共患难的诤友。三国时期,孙策死后,孙权作媒,将哥哥孙策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东吴名将陆逊和丞相顾雍之子,顾雍既是陆机祖父陆逊的姑父,又是顾荣的祖父。《艺文类聚》和《平御览》中载有陆机诗文《赠顾彦先诗》、《为顾彦先作诗》等。
其三,认为陆机的《平复帖》,不可能书于吴亡后的晋太康元年(280年)至晋太康十年(289年)陆机退居吴郡华亭乡里期间,应是到洛阳后所书,而且是写给华亭同乡的一封问候书札。
文体特征:保留汉魏尺牍“率意任情”的特质,句式参差跌宕,与后期骈俪书仪迥异。
情感层次:从病况叙述(客观)到人事变迁(关切)再到自身境遇(主观),形成情感递进。
书法价值:秃笔枯锋的章草笔意,与文本中“赢瘵”“闵凶”的沉痛内容形成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历史印记:“棠寇乱之际”暗指西晋永嘉之乱,使私密书札成为时代侧影。
以上为【平復帖】的评析。
赏析
《平复帖》其结体瘦长,书写简便、率性,逸笔草草,没有循规蹈矩。撇捺无波挑,平添了几分险崛之意。许多字的末笔的收束也是向下牵引,把章草横展的笔势变为纵引,字态也因势而变。如:“子杨”两字,“子”字“竖钩”笔画,省略“钩”后“竖”似“撇”画一样向左下撇出;“杨”字“竖”画向下拉长,字内两撇变短,变化为直接向下的线条。这些都是为强化纵向发展的字势而进行的处理。
《平复帖》字字翩翩自恣,活泼可爱,在字法上主要表现在字势的多变与字构件的错落组合。整帖字势以正为主,间以左右舞动的欹势,颇有奇趣。如:“失前”两字,“失”向左倾斜,“前”字向右倾斜,一左一右,动态十足。字的构件位置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左右结构两部分位置的移动和势的调整。如:“仪”字,左部“单立人”上移并倾斜,和右部构件的倾斜形成上合下开之势。“观”字本身为左右结构,左部构件上移至右部件左上部,进而呈现向左的斜势,使整个字看起来更像上下结构。
《平复帖》书写率性、简捷,致使其字的笔画更加简省,但也增添了字的辨识难度。“平”字中左右两点,省写为一横画。“前”字更加简约,似草书“甚”字。《平复帖》也注意字内的虚实关系,表现在字内的留白处理上。
这通九行八十四字的信札,在看似琐碎的病榻絮语中蕴含深意。开篇“恐难平复”四字如锤定音,奠定全篇沉郁基调。中段转折精妙:先以“男幸有复失”的宦海浮沉映照生命无常,继用“威仪详时”的客者雍容反衬己身病骨支离。尾段“思识梦之迈甚”的自省,将生理衰颓升华为精神困境,而“寇乱之际”的时空标注,使个人病榻与永嘉乱世的宏大背景产生互文。陆机以“执所恒与君”五字作结,在躯体溃败与时代崩解中,坚守住士人友谊的最后堡垒,较之王羲之“丧乱之极”的哀叹更显隐忍力量。
以上为【平復帖】的赏析。
辑评
明代书画家詹景凤《东图玄览编》:“陆士衡《平复帖》以秃笔作稿草,笔精而法古雅。”
明代书画收藏家张丑《清河书画舫》:“《平复帖》最奇古,与索幼安《出师颂》齐。惜剥蚀太甚,不入俗子眼。然笔法圆浑,正如太羹玄酒,断非中古人所能下手。”
清代书法收藏家安岐《墨缘汇观》:“相传平原精于章草,然此帖大非章草,运笔犹存篆法。”
清代金石文字学家杨守敬《平帖记》:“系秃颖劲毫所书,无一笔姿媚气,亦无一笔粗犷气,所以为高。”
清代书法家顾复《平生壮观》:“墨色微绿,古意斑驳,而字奇幻不可读。乃知怀素《千字文》、《苦笋帖》,杨凝式《神仙起居法》诸草圣,咸从此得。米元章《书史》云‘火箸画灰,连属无端’,可以评士衡此帖。《宣和书谱》注之为章草,非也。”
当代书画家启功:“十年遍校流沙简,《平复》无惭署墨皇。”
明代董其昌《戏鸿堂帖跋》:“右军以前,元常以后,唯存此数行,为希代宝。‘平复’二字若篆若隶,笔法奇崛。”
清代顾复《平生壮观》:“墨色苍绿,笔意如篆籀,‘闵凶’二字绞转处见血泪,非后世摹帖可拟。”
近代启功《论书绝句》:“翠墨黟然发古光,金题锦帙照琳琅。十年校遍流沙简,平复无惭署墨皇。”
学者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此帖结体犹存隶意,而波磔渐收,正是章草向今草过渡之典型标本。”
日本学者中田勇次郎《中国书法理论史》:“陆机将文学上的‘诗缘情’转化为书法中的‘笔言情’,开创了书札抒情传统。”
《平復帖》作为中国书法史的“墨皇”,其价值不仅在于年代最早的名家法书实物,更在于完整呈现了魏晋士人面对疾病、仕途与战乱时的生命态度。在书法史上,它标志着章草向今草的嬗变;在文学史上,它是早期尺牍文学的珍贵标本;在心灵史上,它见证了中国文人“忧患识字始”的精神传统。这页残纸承载的,实为整个中古士大夫群体的生命密码。
以上为【平復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