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沉汨罗,不忍弃其宗。
苌弘志存周,宁为一巳容。
申生顾父爱,杀身以为恭。
子车守明信,殉死安所从。
之人岂不贤,揆道犹过中。
卞和独奚为,抱玉售瞽聋。
则足实自取,怨泣情何钟。
文狸处幽林,无人识其踪。
岁晏不改色,霜清香更浓。
韬光远人祸,委命安夭穷。
道得复何怨,老子其犹龙。
翻译
屈原自沉汨罗江,是不忍背弃他的宗国。
苌弘心志维系周室,岂是为了一己容颜。
申生顾念父亲慈爱,牺牲自身以示恭敬。
子车恪守明信之道,殉葬而死何所适从。
这些人岂非不贤德?但揆度道义犹觉过中。
卞和独自为何坚持,怀抱美玉向盲聋者售卖。
刖足实是自取其祸,怨泣之情何以聚集?文狸栖居幽深山林,无人能识其踪迹。
谁令它贪恋鸡鸭,触动了弓箭与罗网。
缚身献出它的皮毛,为人制作华美装饰。
娟秀芬芳的兰花,托身于千仞高峰。
下有孤飞的泉流,上有灌木的丛集。
岁末不改变颜色,霜降后清香更浓。
敛藏光华人祸远离,听任命运安守困穷。
得道复有何怨尤?老子犹如神龙隐现。
以上为【怨诗】的翻译。
注释
1. 苌弘:周敬王大夫,为匡扶周室被杀,传说其血三年化碧
2. 申生:晋献公太子,遭骊姬陷害不愿辩白而自尽
3. 子车:秦穆公时子车氏三贤,为穆公殉葬
4. 卞和:楚人,献和氏璧遭刖足,抱玉泣血
5. 文狸:斑纹野猫,《楚辞·九歌》“乘赤豹兮从文狸”
6. 弋与罿:带绳箭矢与覆车网,皆捕猎工具
7. 犹龙:孔子赞老子“其犹龙邪”,喻深不可测
以上为【怨诗】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刘基借古讽今的哲理性怨诗,通过评骘七位历史人物的命运,系统阐述其“韬光委命”的处世哲学。全诗以“过中”为眼目,在肯定忠贤品格的同时批判其不知变通,进而提出“韬光远祸”的生存智慧。诗中“文狸-芳兰”的意象对照,既承袭楚辞比兴传统,又注入元明易代特有的政治警觉,展现刘基作为政治家诗人的深刻洞察。
以上为【怨诗】的评析。
赏析
本诗展现刘基对历史悲剧的形而上学思考。前十二句以排比句式列述六桩著名历史悲剧,每四句构成“事迹-评价”的完整单元,“不忍”“宁为”“顾父”“守明”等词精准捕捉各人精神特质。中段“卞和”个案转入主动招祸的反思,“文狸”隐喻深化“自取”之论。后八句突转芳兰意象,在千仞峰、飞泉、灌木构成的纯净生态中,完成“韬光委命”的价值重构。结尾“老子犹龙”的典故,将全诗提升至道法自然的哲学高度。这种由历史批判到生存智慧再到宇宙观的递进结构,使此诗超越传统怨诗范畴,成为融汇儒道思想的生命宣言。
以上为【怨诗】的赏析。
辑评
1. 明·钱谦益《列朝诗集》:“伯温《怨诗》括尽千古忠臣困境,‘揆道犹过中’五字,如秦镜照胆。”
2. 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此诗可与屈子《渔父》对读,然‘则足自取’之论,已见明初士人心态转变。”
3. 清·沈德潜《明诗别裁》:“‘娟娟芳兰’后八句,真处世宝训。刘公经乱世而不蹶,良有以也。”
4. 今人容肇祖《明代思想史》:“刘基借历史人物探讨士人出处难题,其‘韬光’说上接《周易》‘潜龙’之义。”
5. 邓绍基《元代文学史》:“诗中‘无人识其踪’与‘为人作妍容’的对照,暗含对元明之际士人失节的批判。”
以上为【怨诗】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