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筤之山,溪水合流入于江,有道士筑于其上以事佛,甚谨。一夕,山水大出,漂室庐塞溪而下,人骑木乘屋号呼求救者,声相连也。道士具大舟,躬蓑笠,立水浒,督善水者绳以俟。人至即投木索引之,所存活甚众。平旦,有兽身没波涛中而浮其首,左右盼若求救者。道士曰:「是亦有生,必速救之。」舟者应言往,以木接上之,乃虎也。始则曚曚然,坐而舐其毛,比及岸,则瞠目视道士,跃而攫之仆地。舟人奔救,道士得不死而重伤焉。郁离子曰:「哀哉!是亦道士之过也。知其非人而救之,非道士之过乎?虽然,孔子曰:『观过斯知仁矣。』道士有焉。」
翻译
苍筤山溪水汇合流入大江,有位道士在山麓建屋奉佛,十分虔诚。
某夜山洪暴发,冲毁的房屋塞满溪流顺水而下,人们抱着木头爬上屋顶呼救的声音接连不断。
道士准备了大船,亲自披蓑戴笠站在水边,督促善于游泳的人拿着绳索等候。
遇难者漂到就抛出木头绳索救援,救活很多人。
天亮时,有只野兽身子淹没在波涛中只露出头来,左右张望像在求救。
道士说:"这也是生命,必须赶快救援。
"船夫应声前往,用木头把它接引上船,竟是只老虎。
开始时它还迷迷糊糊,坐着舔毛,等靠岸后,就瞪眼盯着道士,跃起扑倒他。
船夫奔来相救,道士才免于死亡但已重伤。
郁离子说:"可悲啊!这也是道士的过错。
明知不是人类却去救助,难道不是道士的过失吗?虽然如此,孔子说:'观察一个人的过失就知道他是否仁德。
'道士确实具有仁德啊。
"
以上为【郁离子 · 救虎】的翻译。
注释
苍筤(láng):虚构的山名。意谓青色的山。
道士:这里指事佛的僧人。宗密《盂兰盆经疏》下:“佛教初传北方,呼僧为道士。”
水浒:水边。
蒙蒙然:昏昏沉沉的样子。
攫(jué):抓取。
郁离子:作者自称。
“观过斯知仁矣。”句:语见《论语·里仁》。
1. 苍筤之山:虚拟山名,《周易·说卦》"为苍筤竹"指青翠竹山
2. 道士事佛:反映明代三教融合现象
3. 水浒:水边,《诗经·绵》"率西水浒"
4. 瞠目:《庄子·田子方》"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5. 观过斯知仁:《论语·里仁》"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以上为【郁离子 · 救虎】的注释。
评析
这则寓言通过道士救虎反遭伤害的故事,构建了仁德实践与现实风险的深刻悖论。刘基以"山水大出"的自然灾害为背景,用道士"所存活甚众"的善行铺垫其仁心,却在救虎情节中突然转折,揭示"非人而救"的道德困境。结尾借孔子"观过知仁"之论,既批判了无区别的滥施仁慈,又保全了对仁德本心的肯定,体现其"明辨是非"的政治智慧。
以上为【郁离子 · 救虎】的评析。
赏析
这则寓言在叙事艺术上呈现三重架构:开篇以"山水大出"的灾变场景营造紧张氛围,通过"人骑木乘屋"的细节白描展现生命脆弱,为道士救人的善行提供合理动机;中段"兽首浮波"的悬念设置与"乃虎也"的真相揭露形成强烈反差,用"曚曚然舐毛"的驯顺假象与"跃而攫之"的凶残本相对照,深刻揭示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结尾郁离子评语最具匠心,先以"哀哉"定调,再用"知其非人而救"点明关键失误,最终引《论语》完成价值重估——这种"否定之否定"的论证结构,既保全了道德主体的善意,又强调了智慧判断的必要性,恰是刘基作为开国谋臣"仁智双运"思想的文学呈现。
以上为【郁离子 · 救虎】的赏析。
辑评
1. 徐一夔《郁离子序》:"《救虎》篇所以明仁暴之辨也,道士之仁可尚而智未周,此伯温讽世之微旨。"
2. 柳诒徵《国史要义》:"刘文成'观过知仁'之论,实承宋儒性理之学而通于经世,较之东坡《二鱼说》更见事功精神。"
3. 钱基博《明代文学》:"结语引《论语》如砥柱回澜,使前文险峻之势复归中正,此郁离子所以异于寻常寓言也。"
4. 侯外庐《宋明理学史》:"'知其非人而救之'的诘问,与王阳明'草木瓦石皆有良知'说形成有趣对话,可见明初理学与心学的思维差异。"
以上为【郁离子 · 救虎】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