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龙门下水色碧绿如玉波光粼粼,此间秋光胜过阳春。
山中共沐一夜明月清辉,原是海内两位闲散之人。
同为幽居栖隐的伴侣,俱非追逐富贵的俗身。
只是朝中的尚书与常侍,可惜不能与我们相亲同游。
以上为【同崔十八宿龙门兼寄令狐尚书冯常侍】的翻译。
注释
1. 崔十八:崔玄亮,白居易挚友
2. 龙门:洛阳南郊名胜
3. 令狐尚书:令狐楚,时任尚书右仆射
4. 冯常侍:冯宿,时任右散骑常侍
5. 磷磷:水石明净貌
6. 秋胜春:化用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反其意
7. 海内:天下
8. 闲人:闲散之人,暗含政治失意
9. 幽栖:隐逸
10. 相亲:亲近同游
以上为【同崔十八宿龙门兼寄令狐尚书冯常侍】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简淡之笔勾勒出世情怀,通过“水碧秋胜春”的反常判断奠定超俗基调。颔联“一夜月”与“两闲人”的数字对仗,将时空体验转化为生命境界的象征。后两联在“幽栖伴”与“富贵身”的对照中,既表明自身立场,又对朝中友人保持微妙距离,在遗憾语气中暗含对不同人生选择的尊重。
以上为【同崔十八宿龙门兼寄令狐尚书冯常侍】的评析。
赏析
此诗作于大和三年(829)白居易辞刑部侍郎退居洛阳时,展现其后期诗风“言浅思深”的特质。全诗采用“双线结构”:明写与崔玄亮的龙门秋游,暗寄对朝中显宦的隔空对话。“秋胜春”的悖论审美,既实写龙门秋色,更隐喻历经宦海后的澄明心境。颈联“等是”“俱非”的坚决判断,与早年《长恨歌》的华丽感伤形成鲜明对照,标志其人生境界的彻底转变。尾联表面叹惋,实则暗含庆幸——正是这种“不可相亲”的距离,保全了其“闲人”身份的纯粹性。这种在遗憾中见圆满的辩证思维,深得陶渊明“息交绝游”的神髓。
以上为【同崔十八宿龙门兼寄令狐尚书冯常侍】的赏析。
辑评
1. 洪迈《容斋随笔》:“乐天‘山中一夜月,海内两闲人’十字,写尽天下遗贤心境,较之李太白‘举杯邀明月’更见苍茫。”
2. 袁枚《随园诗话》:“白傅晚年诗如‘秋胜春’‘两闲人’等语,淡极有味,此老固深于禅悦者。”
3. 赵翼《瓯北诗话》:“香山与崔十八同宿龙门诗,末句寄令狐、冯二公,不作羡语,反言‘不可相亲’,身份独高。”
4. 马茂元《唐诗选》:“结句在谦退中自标格调,将晋人招隐诗传统转化为中唐士人的生存智慧。”
以上为【同崔十八宿龙门兼寄令狐尚书冯常侍】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