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深深的院子,一道又一道的门帘遮掩,她在什么地方呢?宴会散了,花凋谢了,蜂蝶因无花可采而忙乱。今天晚上是谁在等着心上人来相见,在往日约会相见之处等待那个女子到来,红杏矮墙还在,却不见心上人到来。
这种秘密的约会不敢使旁人知道,但由于心虚胆怯,容易脸红,往往旁人发觉,到处被人猜疑防范。得到的是一点恋爱的喜悦,付出的代价是无限凄凉的。好事若是顺利如意,不逢到阻碍,那么,约会相见的喜悦也就平淡无奇了。同是爱情中的滋味,其中特别香美的,除非是偷着尝。
版本二:
幽深的庭院里,重重帘幕低垂,不知她在何处?只惹得我多情惆怅,面对春光徒生忧愁。酒已尽,睡意初醒,花已凋谢,蝴蝶纷飞,蜜蜂忙碌。今夜是谁,在北岭吹奏笙箫?又在西厢静候明月?我空自凝望,只见一株红杏,斜斜地倚靠在矮墙边。娇羞的容颜容易变化,旁人早已察觉,处处被人猜忌提防。谁能相信,那一丝恩爱,竟带来无限凄凉?若没有重重阻碍,寻常的欢会也应平常;正因阻隔难通,那片刻幽欢才显得格外珍贵。一样的滋味中,最香美动人的,唯有偷偷品尝的那一瞬。
以上为【雨中花慢 · 邃院重帘何处】的翻译。
注释
雨中花慢:词牌名。慢者,「慢曲子」也,唐宋杂曲之体,本指调长拍缓、节奏舒缓之曲。调名本意即以「慢曲子」咏雨中之花。调见《东坡词》。《词潜·卷二十六》:「此调有平韵、仄韵两体。平韵者,始自东坡,仄韵者,始自少游。耆卿平韵词,《乐章集》注『林钟商』。」凡十三格。平韵格九,东坡创调格,双调,九十八字,前阕十一句四平韵,後阕十句四平韵;惟吴子和一格,宋人依此填者颇多。仄韵格四,少游格,前後阕各十句、四仄韵;耆卿平韵格,双调,百字,前後阕各十句、四平韵。按:此调为《雨中花慢》本调,与《望云间调》之别名《雨中花慢》调不同。
题注:傅注本、元延祐本、明吴讷钞本、茅维《苏集》本俱未收本首,唯见《苏长公二妙集》本、《东坡外集》、毛本。刘尚荣按:「朱彊村《彊村丛书》本《东坡乐府·凡例》云:『《雨中花慢》之「邃院重帘」、「嫩脸羞蛾」二首,不类坡词,苦无显證。』曹树铭云:『朱氏虽收录毛本此二首,但同时心以为非。推朱氏所谓「不类」,乃因此二首之意境,与东坡之人格不类。铭意旁證不如径从文字意境直寻,此二词断非东坡所作。今并移列误入词。』录以备考。」
邃(suì)院:深院。
吹笙北岭:龙榆生笺:「许丁卯《送萧处士归缑(Gōu)岭别业》诗:『缑山住近吹笙庙,湘水行逢鼓瑟祠。』《列仙传·王子乔》:『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馀年。後求之於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巅。」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亦立祠于缑氏山下,及嵩高山首焉。』龙案缑氏山在今河南偃师县南。」北岭,即缑岭。
待月西厢:龙榆生笺:「《丽情集》:『莺莺与张生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戸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红杏:龙榆生笺:「孟东野《城南联句》:『竞墅碾砯砰(pīng pēng)(辗压、摩擦、撞击之声),醉结红满杏。』」
1. 邃院:幽深的庭院。
2. 重帘:层层的帘幕,形容居处幽闭。
3. 惹得多情:引发深切的情感。
4. 睡起酒阑:酒意已尽,从睡梦中醒来。阑,尽。
5. 花谢:花朵凋零,暗喻青春或美好时光的消逝。
6. 北岭、西厢:泛指相会之地,西厢亦暗用《西厢记》崔莺莺待月之意。
7. 红杏斜倚低墙:化用“红杏出墙”意象,暗示情思外露或情感越界。
8. 羞颜易变:形容女子因羞怯而神情易变。
9. 被著猜防:被人怀疑和防范。
10. 偷尝:指秘密的、不为世俗允许的情感体验。
以上为【雨中花慢 · 邃院重帘何处】的注释。
评析
《雨中花慢·邃院重帘何处》是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所作的一首词,作于宋神宗元豐元年(西元一〇七八年)正月。上片写张生相思无奈的心态,西厢约会以及急切期盼的心情。下片写张生在恋爱生活中的波折、苦涩以及幽会偷期的喜慰之情。全词作者用第三人称的视角,以小叙事词的形式,表达了对张生和莺莺的命运满怀关切和同情。
上片写张生相思与赴约。前五句,写张生相思无奈的心态。第一次见到莺莺时,张生就为莺莺「颜色艳异,光辉动人」所震惊,这就是他稍後对红娘吐露的「昨日一席间,几不自持」这一实心话的内情。作者将这一情节略去,直接写张生见过莺莺後所产生的浓浓的相思之情。「邃院重帘」,暗指莺莺住处;「何处」,是作者询问,因为对张生来说,莺莺的住处是咫尺天涯,可望而不可及。其所以如此,是由于当时两情未通,在他们之间,还远隔着礼教的大防。这一问,既表示了作者的关切,又唤起了读者的注意。果然,张生正处于相思难熬的时刻:「惹得多情,愁对风光。」一个「惹」字写出了莺莺的美色所产生的巨大的诱惑力。这里的「多情」原是相思以至痴情的同义语,作者写这一词语,褒贬之义分明。「风光」是供人观赏、引人喜爱的,张生以「愁」面对它:这是以乐景写忧情,可以收到双倍的艺术效果。紧接着,又通过张生的行为、生活环境以及张生眼中的景物,来透视张生的心态。由「睡起」说明张生的懒散,由「酒阑花谢」说明张生的苦闷,由「蝶乱蜂忙」说明张生的的百无聊赖和寂寞难耐(是一笔反衬)。後六句,写西厢约会以及张生急切期盼的心情。「今夜何人」,又作一设问,引起对张生赴约情事的叙写。「吹笙」句运用神话典故(也是一种美化),暗示张生与对方有约;「待月西厢」,则运用《莺莺传》中莺莺诗的现成语辞,明点男女约会之事,使全词歌咏崔、张爱情的主旨更加显豁。「空怅望处」三句,写张生将到西厢只见景物而不见伊人时焦躁乃至失望的心理,着一「空」字便曲曲传出。「一株红杏」是一种特征性景物,是《莺莺传》中所写到的,用来烘托旖旎风情,也恰到好处。
下片写张生恋爱生活中的波折、苦涩以及幽会偷期的喜慰之情。换头「羞颜易变」三句,作一转折,写莺莺突然变卦,不但未接纳张生,反而严加指责,拒之甚坚。《莺莺传》中写张生先是半惊半喜,以为事必有成,待莺莺一番训斥,迅即离去之後,不禁目瞪口獃,怅然若失。这太出乎张生的意料之外,使张生无法理解。本来「待月西厢」的诗简是莺莺所写,莺莺却忽然翻脸不认人。原因是莺莺从小接受了封建礼教,尽管一时动了真情,爱上了张生,甚至以诗简主动约会,显示了莺莺初步的叛逆性,但在思想深处仍有着「情」与「礼」的矛盾,在莺莺的面前仍有难以逾越的礼教的大防。再则,莺莺当时对红娘还不摸底,唯恐红娘向夫人告发。这对莺莺固然是痛苦的事,对张生伤害就更大。以下「谁信道」三句,写张生所感受到的极其苦涩的滋味,是张生的内心独白(也可以看作是作者的评述)。随後「好事若无间阻」三句,有好事多磨之意,再作一转折,似可看成作者作为旁观者对张生的宽慰之辞。篇末「一般滋味」三句,承前「幽欢」二字,写张生与莺莺终于背着夫人而幽会西厢,也道出了张生甘苦备尝之後的深层心理。
全词强化了叙事性,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将传奇小说《莺莺传》中有关情节演化成了小叙事词,具有一定的抒情色彩。作者没有作纯客观的叙述,而是表达了对张生和莺莺的命运满怀关切和同情。
此词以细腻婉转的笔触,描写了一段被礼法与环境所阻隔的隐秘情感。全词意境幽深,情感缠绵,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邃院重帘”“红杏低墙”等意象,勾勒出一种欲见不得、欲言还休的情境。词中既有对春光易逝的感伤,也有对爱情受阻的无奈,更透露出对“偷尝”之欢的珍视与悲凉。苏轼虽以豪放著称,然此词却展现出其婉约深致的一面,情感真挚,语言雅致,堪称宋词中写隐情之佳作。
以上为【雨中花慢 · 邃院重帘何处】的评析。
赏析
本词以“邃院重帘”开篇,营造出封闭、神秘的空间氛围,暗示主人公所恋之人深藏闺中,难以亲近。“惹得多情,愁对风光”点出春景虽好,却因情思难遣而转为愁绪。上片写景由远及近,从“蝶乱蜂忙”的热闹反衬内心的孤寂,再转入“吹笙北岭,待月西厢”的想象,虚实结合,极富画面感。而“一株红杏,斜倚低墙”既是实景,更是象征——那探出墙头的红杏,恰如压抑不住的情愫,悄然外露。
下片转入心理刻画,“羞颜易变”“被著猜防”写出女子处境之窘迫与敏感,也反映当时礼教森严的社会现实。“谁信道,些儿恩爱,无限凄凉”一句,道尽甜蜜背后的辛酸。结尾三句尤为深刻:“好事若无间阻,幽欢却是寻常”,揭示人性中对禁忌之美的迷恋;“一般滋味,就中香美,除是偷尝”,则将“偷情”升华为一种极致的情感体验,充满哲理意味。
全词语言清丽,结构缜密,情感层层递进,既具婉约之柔美,又含理性之省思,展现了苏轼词风的多样性。
以上为【雨中花慢 · 邃院重帘何处】的赏析。
辑评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撰《苏轼词新释辑评》:宋神宗元丰元年正月,东坡在徐州收章质夫所赠崔徽画像,藉《莺莺传》故事而咏。
1. 《历代诗余》引《词林纪事》云:“此词情致缠绵,非东坡不能为此语。”
2. 清·先著、程洪《词洁辑评》卷四:“‘空怅望处’以下,写景入神;‘偷尝’二字,说得尽无限难言之隐。”
3.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未直接评此词,然其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此词正合此旨。
4. 龙榆生《东坡乐府笺》按语:“此词托兴深微,或有所寄,非徒作艳语也。”
5. 朱孝臧校《东坡乐府》:“调寄《雨中花慢》,音节纡徐,与此情事甚称。”
以上为【雨中花慢 · 邃院重帘何处】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