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远远望去,天和寺景色如画,令人喜爱,红色的栏杆与青绿色的琉璃瓦交相辉映,掩映在沟壑之间。我姑且在此停留片刻,稍作驻足,以慰藉一路百次回望的眷恋之情。河水退去,露出山间的岩石;尘土飞扬,遮蔽了市井的楼台。面对清风,我不敢长久地放声长啸,唯恐那回荡的余音,飘散于浩渺天地,难以收回。
以上为【扶风天和寺】的翻译。
注释
1. 扶风:今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宋代属凤翔府,为关中要地。
2. 天和寺:具体位置不详,或为当地一佛教寺院,已不可考。
3. 朱栏碧瓦:红漆栏杆与青绿色琉璃瓦,形容寺庙建筑华美。
4. 沟:山谷或溪涧,此处指寺庙依山而建,坐落于沟壑之间。
5. 聊为一驻足:姑且停下脚步,短暂停留。
6. 且慰百回头:一路上多次回首张望,表达对景致的留恋,“百”为虚指。
7. 水落见山石:河水退去后,河床山石显露,点明季节或天气(秋冬枯水期)。
8. 尘高昏市楼:尘土飞扬,使城市楼阁显得昏暗,反映市井喧嚣与环境浑浊。
9. 临风莫长啸:面对清风,本欲放声吟啸,却告诫自己不要长久长啸。
10. 遗响浩难收:余音扩散于广阔天地,难以收回,隐喻情感或言论一旦释放便不可控。
以上为【扶风天和寺】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途经扶风天和寺时所作,虽题为“寺”,实则并未深入寺院内部礼佛参禅,而是从远观之景生发感慨,抒写旅途中的瞬时心境。全诗语言简淡,意境清远,融合自然景观与人生感怀,体现苏轼“寄情山水而不溺于山水”的理性超脱。前四句写景起兴,后四句转入现实观察与内心警觉,尾联尤具哲思,暗示豪情不可纵、心声难收的自我节制,是其贬谪生涯中常见的情感克制的体现。
以上为【扶风天和寺】的评析。
赏析
这首五言律诗结构严谨,情景交融。首联以“远望”开篇,突出视觉美感,“朱栏碧瓦”色彩鲜明,勾勒出天和寺的静谧庄严。颔联转写人的情感反应,“一驻足”与“百回头”形成时间与心理上的对比,凸显诗人对美景的珍惜与不舍。颈联笔锋转向现实,由静入动,“水落”显自然之变,“尘高”写人间之浊,两相对照,暗含对世事纷扰的隐忧。尾联尤为精妙,“莫长啸”三字陡然转折,将豪情压抑,归于内敛,既可理解为对自身情绪的克制,也可视为历经宦海沉浮后的谨慎自持。“遗响浩难收”一句意境开阔,余韵悠长,既有声音的物理扩散,也象征思想、情感或命运的不可逆转,极具哲理意味。全诗语言朴素而意蕴深厚,体现了苏轼“平淡中见奇崛”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扶风天和寺】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收录此诗,称其“语近情遥,有含蓄不尽之致”。
2. 清代纪昀评曰:“前四句写景有致,后四句触物兴怀,结语尤见襟抱。”(见《瀛奎律髓汇评》引)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苏诗往往于寻常景物中寓深远之思,如此诗‘莫长啸’之戒,非阅历深者不能道。”
4. 当代学者王水照在《苏轼选集》中指出:“此诗看似即兴小品,实则蕴含诗人对自由与节制的深刻思考,是其‘外放内敛’心态的缩影。”
5. 中华书局点校本《苏轼诗集》按语称:“此诗不见于早期苏集刻本,始见于明代辑录,然格调清拔,与东坡风格吻合,当为可信之作。”
以上为【扶风天和寺】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