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正月二十六日,我偶然与几位客人在嘉佑僧舍东南的乡野人家散步,见百花盛开,便叩门请求参观。一位姓林的老妇人出来应门,白发苍苍,身穿青裙,年轻时守寡,独自一人生活。
淡青色的花蒂、浅黄的花枝从深红色的花房中探出,绿叶成荫,青果初结,仿佛在急切地送别春天。
露珠缓缓滴落,紫色的含笑花似在低泣;火焰般的红花灼灼燃烧于天空之下,那是盛开的朱槿(佛桑)。
夕阳西下,孤烟袅袅,勾起游子心中的愁恨;矮矮的篱笆、破旧的屋舍,那幽香究竟是为谁而散发?
主人满头白发,身着青裙,正如杜甫诗中的黄四娘一般朴实亲切。
以上为【正月二十六日,偶与数客野步嘉佑僧舍东南野人家,杂花盛开,扣门求观。主人林氏媪出应,白髮青裙,少寡,独】的翻译。
注释
1. 正月二十六日:指农历正月二十六日,时值早春,百花初放。
2. 嘉佑僧舍:寺庙名,可能位于当时苏轼所居之地附近。“嘉佑”为宋仁宗年号,此处或为寺名借用年号。
3. 野步:野外散步。
4. 杂花盛开:各种花卉竞相开放。
5. 扣门求观:敲门请求进入观赏花景。
6. 主人林氏媪:姓林的老年妇女。“媪”指老年妇人。
7. 缥蒂缃枝:缥,淡青色;缃,浅黄色。形容花蒂淡青、花枝浅黄。
8. 绛房:深红色的花萼或花朵,如同红色的房屋。绛,大红色。
9. 绿阴青子:绿叶成荫,果实初结,表明已入春深。
10. 紫含笑:一种开花时形似含笑的紫色花卉,属木兰科,亦可泛指颜色紫、姿态如笑的花。
11. 佛桑:即扶桑,又名朱槿,花大而红,盛开时如火焰燃烧。
12. 涓涓泣露:露珠缓缓滴落,仿佛花在哭泣。拟人手法。
13. 焰焰烧空:形容红花盛开,色彩浓烈,如同火焰照亮天空。
14. 落日孤烟:夕阳下的孤独炊烟,渲染寂寥氛围。
15. 短篱破屋:简陋的篱笆与破旧的房屋,点明主人家境贫寒。
16. 白发青裙袂:白发苍苍,穿着青色裙子,形容老妇朴素形象。袂,衣袖,代指衣着。
17. 子美诗中黄四娘: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中有“黄四娘家花满蹊”之句,此处以林媪比黄四娘,既赞其庭院花开繁盛,又寓亲切平实之意。
以上为【正月二十六日,偶与数客野步嘉佑僧舍东南野人家,杂花盛开,扣门求观。主人林氏媪出应,白髮青裙,少寡,独】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北宋时期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记述了他在早春时节与友人郊游,探访野人家赏花的情景。全诗以写景为主,融情于景,通过对自然花卉的细腻描绘和对农家老妪的简笔勾勒,展现出一种清幽淡远、物我交融的意境。诗人借景抒怀,在春尽之际流露出淡淡的感伤与人生无常的慨叹,同时又以“黄四娘”之典表达对朴素生活的敬意与温情。语言清新自然,意象鲜明,体现了苏轼“平淡中见深远”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正月二十六日,偶与数客野步嘉佑僧舍东南野人家,杂花盛开,扣门求观。主人林氏媪出应,白髮青裙,少寡,独】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前六句写景,后两句点人抒情,情景交融,层次分明。首联“缥蒂缃枝出绛房,绿阴青子送春忙”,以工整对仗描绘春花初谢、果实渐生的景象,“送春忙”三字赋予自然以情感,暗示春光将尽,流露出惜春之情。颔联“涓涓泣露紫含笑,焰焰烧空红佛桑”,一静一动,一冷一热:紫含笑带露低垂,似有悲意;红佛桑烈焰般绽放,充满生命力。两相对照,既写花态,又寄人心。颈联转写人事环境:“落日孤烟知客恨,短篱破屋为谁香”,由景入情,夕阳孤烟触动游子之愁,“为谁香”一问,更添惆怅——如此美景,却无人共赏,隐喻人生寂寞。尾联以“主人白发青裙袂”收束,引出人物,并巧妙化用杜甫诗句,将眼前这位独居老妇比作“黄四娘”,不仅提升了诗意的文化厚度,也表达了诗人对平凡生活中真挚美感的尊重与礼赞。全诗语言质朴而不失华彩,情感深沉而不过分哀伤,体现了苏轼晚年诗歌趋于冲淡平和的艺术境界。
以上为【正月二十六日,偶与数客野步嘉佑僧舍东南野人家,杂花盛开,扣门求观。主人林氏媪出应,白髮青裙,少寡,独】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此诗写景如画,情寓其中,末以杜诗映照,自然浑成,非刻意雕琢者所能及。”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二引冯舒语:“‘送春忙’三字新警。‘知客恨’‘为谁香’,语浅而意深,得风人之致。”
3. 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评此诗:“触目成吟,不假修饰,而天然动人。结句用杜诗,不唯切事,兼寓敬老之意。”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苏诗多雄健,此独婉约。‘涓涓泣露’‘焰焰烧空’,对法精工,气韵生动,可谓写花圣手。”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直接收录此诗,但在论及苏轼晚年诗风时指出:“其近体诗渐趋平淡,往往于寻常景物中见深情,如《野步嘉佑僧舍》之类,皆外枯中膏之作。”
以上为【正月二十六日,偶与数客野步嘉佑僧舍东南野人家,杂花盛开,扣门求观。主人林氏媪出应,白髮青裙,少寡,独】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