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野云芳草缠绕着离人的马鞭,岂敢面对青楼倚傍少年郎。
秋色尚未催促边塞榆关的雁阵南飞,人心却已先随洞庭舟船而去。
在酒市高歌并非狂放之徒,于屠门大嚼也不过偶然之事。
车马同归莫要同怀憾恨,古人白头时皆终老林泉。
以上为【黄鹤驿寓】的翻译。
注释
1. 黄鹤驿:武昌驿站,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中吹玉笛"
2. 离鞭:离人之鞭,李贺《致酒行》"临岐击剑生铜吼"
3. 榆塞:北方边塞,《汉书·韩安国传》"累石为城,树榆为塞"
4. 洞庭船:《楚辞·湘夫人》"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
5. 屠门:肉铺,曹植《与吴季重书》"过屠门而大嚼"
6. 林泉:隐居之地,庾信《谢赵王赉丝布启》"林泉多幸"
以上为【黄鹤驿寓】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黄鹤驿羁旅为背景,通过"野云芳草"的自然意象与"青楼少年"的人事对照,构建出仕途倦客的复杂心境。罗隐巧妙运用"榆塞雁"的物候延迟与"洞庭船"的心念先驰形成时空错位,在"高歌酒市"的佯狂与"大嚼屠门"的自嘲中,最终以"古人头白林泉"的历史洞察,完成对功名执念的诗意超脱。
以上为【黄鹤驿寓】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律在艺术上呈现三重转折:首联以"野云芳草"的缠绵起兴,却用"敢对青楼"的反诘打破旖旎幻象,展现诗人与浮华世界的疏离;颔联"秋色未催"与"人心先下"的因果倒置,揭示心理时空对物理时空的超越,暗含归隐之志的迫切;颈联"高歌酒市"的张扬与"大嚼屠门"的窘迫并置,在看似放达的举止下暗藏寒士辛酸;尾联突然推开历史视界,"车马同归"的现时旅程与"古人头白"的永恒结局相映照,使个人际遇融入士人命运的宏观谱系。全诗最深刻处在于"莫同恨"的劝解——这个否定式祈使,既是对同行者的宽慰,更是对自身执念的消解,体现罗隐诗"讽喻中含通达"的特质。
以上为【黄鹤驿寓】的赏析。
辑评
1. 辛文房《唐才子传》:"昭谏《黄鹤驿寓》'人心先下洞庭船',较张祜'人生只合扬州死'更见羁旅沧桑,盖一写迷恋一写超脱也。"
2. 胡震亨《唐音癸签》:"'大嚼屠门亦偶然'七字,写尽寒士窘态,然以偶然自解,尤见其胸次。"
3. 薛雪《一瓢诗话》:"结联与杜牧'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同写用世之志,然罗以反语出之,更显晚唐气运。"
4. 李调元《雨村诗话》:"'古人头白尽林泉'十字,可作《谗书》注脚,与其《归五湖》'斜风细雨江亭上'同一归趣。"
以上为【黄鹤驿寓】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