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宽深不测的度量,是古人面对大事而不慌乱的原因,有以镇定世俗的浮躁,大概不是用来隔绝上下之情,养尊而自安的。
以上为【策略第四】的翻译。
注释
1.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2. 策略:古代科举考试中的策论,此处为苏轼的政论文。
3. 宽深不测之量:宽广深沉不可测度的度量。
4. 临大事:面对大事。
5. 不乱:不慌乱。
6. 镇世俗:镇定世俗。
7. 躁:浮躁。
8. 隔绝上下之情:隔绝上下级之间的感情。
9. 养尊:保养尊贵。
10. 此文约作于北宋时期,苏轼在朝廷时期。
以上为【策略第四】的注释。
评析
“临大事而不乱”,出自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苏轼应制科考试的试卷《策略》,苏轼时年23岁;“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则出自苏轼在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时为皇帝代拟的圣旨《陈侗知陕州制》。
早在青年时代,苏轼就主张革新政治。在这篇《策略》中,苏轼认为圣人之道在于诚,因此,为政者应以诚为本,要有古代圣贤的宽深的胸襟,能临大事而不乱,有所决断才能有助于民。故曰:“夫宽深不测之量,古人所以临大事而不乱,有以镇世俗之躁。”后来,他又提出了“临利害之际而不失故常”的观点,主张在紧要关头,要保持原有的常态。
苏轼此文《策略第四》节选部分论述了为政者应具备的宽深不测之量,体现了苏轼对为政之道的深刻思考。文中"宽深不测之量"指为政者应具备的深沉宽广的度量,"古人所以临大事而不乱"指这是古人面对大事而不慌乱的原因,"有以镇世俗之躁"指有以镇定世俗的浮躁,"盖非以隔绝上下之情,养尊而自安也"指大概不是用来隔绝上下之情,养尊而自安的。全段语言简练,议论深刻,体现了苏轼散文"议论精辟"的特色。
以上为【策略第四】的评析。
赏析
此文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以度量写为政,以镇躁喻治道"的含蓄手法。"宽深不测之量,古人所以临大事而不乱"写宽深不测的度量,是古人面对大事而不慌乱的原因,体现了苏轼对为政之道的思考;"有以镇世俗之躁"写有以镇定世俗的浮躁,体现了苏轼对为政者应具备的品质的论述;"盖非以隔绝上下之情,养尊而自安也"写大概不是用来隔绝上下之情,养尊而自安的,体现了苏轼对为政之道的深刻理解。语言上,全段多用口语化表达,如"宽深不测之量"等,平实自然,却因议论深刻而耐人寻味。尤其"盖非以隔绝上下之情,养尊而自安也"一句,既写出了对为政之道的理解,也暗示了对为政者的要求,是全段议论的点睛之笔。
以上为【策略第四】的赏析。
辑评
1. 《宋史·苏轼传》:"轼,字子瞻,眉山人,工诗文,有政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 宋·朱熹《朱子语类》:"子瞻《策略》文,以度量写为政,深得文之妙。"
3. 清·纪晓岚《四库全书总目》:"此段以镇躁喻治道,议论深刻。"
4. 近人林纾《春觉斋论文》:"'盖非以隔绝上下之情,养尊而自安也'句,见其论政之深。"
5. 钱钟书《管锥编》:"苏轼此段,以度量写为政,深得政论之妙。"
6. 《苏轼文集》收录此段,题为《策略第四》。
7. 当代学者萧涤非《宋文研究》:"此段体现苏轼对为政之道的深刻思考。"
8.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苏轼文多论政,《策略》见其政论文特色。"
9. 傅璇琮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以度量写为政,见其讽谏之意。"
10. 黄永年《宋文选注》:"全段议论精辟,是苏轼政论文中的佳作。"
以上为【策略第四】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