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城里的楼台鳞次栉比,却不见清风吹动水边的白蘋。
我们试着寻访苕溪最幽深的地方,重新呼唤我们这些不受拘束的闲人。
野鹤窥视着小船却并不落下,看见烛光的飞虫徒然扑腾,无法自控。
环绕城郭的是千顷盛开的荷花,谁能想到六月的城南竟如春天般美好?
以上为【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四首】的翻译。
注释
1. 泛舟城南:指苏轼与友人在杭州城南的河湖上乘船游览。
2. 会者五人:参与此次聚会的共有五人,具体人物不详,可能包括当时同僚或文友。
3. 分韵赋诗:古人作诗的一种方式,几人相聚,抽取字作为韵脚,各自依韵作诗。
4. 得「人皆苦炎」字四首:此次分韵得到“人”“皆”“苦”“炎”四字,每人依此四字押韵作诗,苏轼作四首,此为其一。
5. 鱼鳞:比喻城中屋宇密集,排列整齐如鱼鳞。
6. 白蘋(pín):一种生于水边的白色浮萍类植物,常象征清幽之境。
7. 苕溪:浙江重要河流,流经杭州西部,此处泛指杭州近郊清澈溪流。
8. 不羁人:指行为洒脱、不受世俗束缚之人,诗人自指及同游者。
9. 窥船野鹤:形容野鹤警觉高洁,虽见船而不下,喻隐逸之志。
10. 六月下塘春:塘,指西湖或其支流水域;言六月荷开如春,反衬心静自然凉之意。
以上为【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四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期间,与友人泛舟城南、分韵赋诗之作。全诗以“人皆苦炎”为韵脚,紧扣夏日避暑主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抒发了诗人超脱尘俗、亲近自然的情怀。前两联写寻幽探胜之趣,后两联借景寓理,动静相生,既有对自由人格的礼赞,也有对人生羁绊的隐喻。尾联出人意表,将盛夏荷花比作春景,既显诗意奇巧,又暗含心境清凉之意,是苏轼融情入景、化俗为雅的典型笔法。
以上为【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四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意境开阔。首联以对比开篇,城中楼宇密布却无清风,暗示都市烦扰,引出下文对自然之境的向往。颔联“试选苕溪最深处”体现主动追寻幽远,“仍呼我辈不羁人”则彰显诗人与友人共有的疏放气质。颈联转写细微动态:野鹤不落,飞虫扑火,一静一动,前者喻高洁难亲,后者讽世人逐利而不得自由,含哲理于景语之中。尾联尤为精彩,“绕郭荷花一千顷”极写视觉壮美,结句“谁知六月下塘春”陡然翻新,打破“苦炎”常规认知,以心理感受超越物理季节,展现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全诗语言清丽而不失劲健,写景中寓哲思,是典型的东坡式即景抒怀之作。
以上为【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四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情景交融,于寻常景中翻出新意,‘六月下塘春’一句尤见胸次洒落。”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起结俱有寄托,中二联写得物性宛然。‘飞虫见烛’句微寓世情之叹,非止模山范水。”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在杭诗多清俊,此首格调高朗,末语奇警,足破炎蒸之气。”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善以乐景写忧,或以热时写凉。此诗‘谁知六月下塘春’,正是心远地偏、境由心造之旨。”
以上为【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四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