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白日在花园的弯曲延伸的红色栏干内几度来回,城市中的彩绘画鼓已经发出了三叠鼓声。风向已转,天上云翳散去,月色光明。回归时瑞香的香味缭绕竟涌进了梦境之中。
劝酒的群妓抢着用大杯劝我们饮酒,她们发髻上一半斜插着红花。夜已深了,灯油残烬零落,而宴会还在热烈地进行,各种酒後狂言痴语一时飞动在宴席餐桌之上。
版本二:
小小的庭院里环绕着曲折的红色栏杆,层层城郭中传来画鼓敲响三通。再看那淡淡的月光在春风中缓缓移动,归去时仿佛有香气缭绕如云,萦绕入梦。女子们挽起翠绿的衣袖争相举起大杯饮酒,黑色罗衫上斜插着鲜红的花饰。灯花零落,酒兴正浓,席间妙语连珠,气氛热烈欢畅。
以上为【西江月 · 坐客见和,復次韵】的翻译。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唐教坊曲名,源自南朝清商乐,属法部道曲,後用为词牌,最早见于唐玄宗时《教坊记》。调名或取自李太白《苏台览古》诗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官裏人」。西江是长江的别称,调咏吴王、西施故事。是调大致形成于唐五代时期,初为流行于民间,後因清越哀伤,转入法部道曲。唐五代时存词数目较少,唐吕纯阳所作《西江月·著意黄庭岁久》、《西江月·任是聪明志士》两首为最早可见《西江月》,後人多谓系托名之作。《敦煌曲子词》存有三首无名氏的《西江月》,《尊前集》收录五代欧阳炯《西江月·月映长江秋水》、《西江月·水上鸳鸯比翼》两词,或为是调最早之文人作品。及至两宋,《西江月》词调之格律、音韵、句式等渐得统一,依调填词之词人辈出,凡一百五十六人,四百七十三首(不计异名词作),佔两宋词坛词人总数之11.8%,词作总数之2.6%。欧阳炯词有「两岸蘋香暗起」句,又名《白蘋香》;因宋程洺水词而得名《步虚词》;因宋韩涧泉词而得名《晚香时候》、《晚春时候》;因元王行词而得名《江月令》;因元丘长春词宣传教义而得名《玉炉三涧雪》;因明马守贞词而得名《壶天晓》。唐五代词本为平仄韵异部间协,宋後词则上下阕各用两平韵,末转仄韵,例须同部。以柳耆卿《西江月·凤额绣帘高捲》词为正体,双调五十字,前後阕各四句两平韵一叶韵。另有五十字前後阕各四句两平韵两叶韵,五十一字前後阕各四句两平韵两仄韵,五十六字前後阕各四句三平韵诸变体。
重城:古时城市在外城中又建内城,故称。
三通:傅子立注:「『三通』,三叠鼓声也。」
光风:傅子立注:「《楚词》:『光风转蕙。』」刘尚荣按:「句见宋玉《招魂》。王叔师注:『光风,谓雨已日出而风,草木有光也。』」
争浮大白:傅子立注:「《汉书》:『引满举白者,罚爵之名也。饮不尽者,即以此爵罚之。魏文侯尝与大夫饮酒,令曰:「不釂者浮以大白。」于是公乘不仁举大白浮君也。』」刘尚荣按:「详见刘向《说苑·善说》魏文侯与大夫饮酒,使公乘不仁为觞政曰:『饮不釂者浮以大白。』文侯饮而不尽釂,公乘不仁举白浮君。,别见《汉书·卷一百·叙传》『引满举白』句下颜师古注。『釂』字原误作『爵』,文义不通,据颜注改。釂,饮酒尽也。」龙榆生笺引《汉书·卷一百·叙传》注:「师古曰:『谓引取满觞而饮,饮迄,举觞告白尽不也。一说白者,罚爵之名也。饮有不尽者,则以此爵罚之。魏文侯与大夫饮酒,令曰:「不醉者浮以大白。」于是公乘不仁举白浮君是也。』」故「浮大白」本谓罚酒,後世则称满饮大杯酒。
皂罗:傅子立注:「皂罗特髻也。」刘尚荣按:「龙笺引易大厂云:『皂罗特髻乃宋代村姑髻名也。』录以备考。又词牌名,见东坡《皂罗特髻·采菱拾翠》词。又《东坡续集》有《李钤辖坐上分题戴花》诗云:『欲把斜红插皂罗。』《宋史·卷一百五十三·〈舆服志五·诸臣服下士庶人服·重戴〉》:『重戴。唐士人多尚之,盖古大裁帽之遗制,本野夫岩叟之服。以皂罗为之,方而垂檐,紫裏,两紫丝组为缨,垂而结之颔下。所谓重戴者,盖折上巾又加以帽焉。』」
酒花:浮于酒面之泡沫。龙榆生笺:「孟东野《送殷秀才南遊》诗『酒花薰别颜。』李群玉《望月怀友》诗『酒花荡漾金尊裏。』」
1. 西江月:词牌名,双调五十字,上下片各四平韵,一韵到底。
2. 坐客见和:指在座宾客已有唱和之作。
3. 复次韵:再次依照原作的韵脚作词回应。
4. 朱阑:红色的栏杆,常用于庭院或楼阁周围。
5. 重城:层层叠叠的城墙,形容城市结构复杂或宴会地点地处深幽。
6. 画鼓三通:绘有图案的鼓敲击三次,古代报时或宴会开始的信号。
7. 光风:风光,指春风明月之景。
8. 香云入梦:比喻归途中香气氤氲,如同云雾缭绕,令人陶醉入梦。
9. 翠袖:指侍女或歌伎的绿色衣袖,代指女性宾客或助兴之人。
10. 浮大白:举起大杯饮酒,“大白”为古代酒杯名,后泛指大杯酒。
11. 皂罗:黑色丝织品,指黑色罗裙或外衣。
12. 斜红:斜插的红花,古代女子头饰之一。
13. 灯花:油灯燃烧时结成的花状物,古人视为吉兆。
14. 酒花秾(nóng):酒面泛起浓厚的泡沫,形容酒醇烈、饮兴浓。
15. 妙语一时飞动:形容席间谈笑风生,言语精彩纷呈。
以上为【西江月 · 坐客见和,復次韵】的注释。
评析
《西江月·坐客见和,复次韵》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所创作的一首词。上片先写院中赏瑞香花的流连忘返,再写回归後的花香入梦;下片则细致地描写饮宴场景。全词表达了赏瑞香花和饮酒作乐赋予人们的无比乐趣,词彩巧妙自然,耐人寻味。
这首《西江月》是苏轼在宴饮场合即兴酬和之作,语言清丽自然,意境空灵优美,既描绘了夜宴的热闹场景,又透露出诗人超然物外、悠然自得的心境。词中融合了视觉、嗅觉、听觉等多重感官体验,通过“微月”“香云”“灯花”“酒花”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朦胧而温馨的氛围。末句“妙语一时飞动”点出文人雅集之乐,展现了苏轼与友人之间精神交流的愉悦。全词格调高雅而不失活泼,体现了苏轼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
以上为【西江月 · 坐客见和,復次韵】的评析。
赏析
此词以细腻笔触描绘了一场深夜宴饮的情景,结构紧凑,情景交融。上片写环境与时间:“小院朱阑几曲”勾勒出幽静雅致的空间,“重城画鼓三通”点明时辰已晚,暗示夜深人静中的欢聚难得。“更看微月转光风”一句尤为精妙,将月光随风轻移之态写得灵动异常,赋予自然以温柔情致。“归去香云入梦”则由实入虚,从眼前景转向内心感受,留下袅袅余韵。
下片转入人物活动描写,“翠袖争浮大白”写出女子豪饮之态,既有生活气息,又不失风雅;“皂罗半插斜红”细节生动,色彩对比鲜明,展现出服饰之美与宴会之盛。结尾“灯花零落酒花秾,妙语一时飞动”,既写外在景象——灯火将尽、酒兴正酣,又写内在精神——言谈机锋、才情迸发,把文人雅集的高潮瞬间定格,极具画面感与感染力。
整首词语言简练而不失华美,节奏舒缓而富有变化,体现了苏轼在婉约与豪放之间的自如驾驭能力。虽为应酬之作,却毫无俗套,反见真情真趣,足见其文学功力之深厚。
以上为【西江月 · 坐客见和,復次韵】的赏析。
辑评
四川外国语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谢默生《苏词之月表现的意境》:把形形色色的月亮和其它景物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其复杂而微妙的人生感受。小院朱栏几曲,重城画鼓三通。……这曲《西江月》……微月,还将小院、朱栏、香云这些可人之物烘托出来,一起构成一个幽媚的意境,把下阙的宴酣之乐衬托得更加明快豪放。
1. 《历代诗余》引《乐府纪闻》:“东坡《西江月》诸阕,皆清丽自然,不假雕饰,有林下风。”
2. 清·先著、程洪《词洁辑评》卷四:“‘微月转光风’五字,写景入神,非俗手所能道。”
3. 清·黄苏《蓼园词选》:“此等词看似寻常,实则气韵流动,天然成章。‘妙语一时飞动’,真是宴集神情毕现。”
4.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未直接评此词,但其论“东坡之词旷”可为此词风格之注脚。
5. 龙榆生《东坡乐府笺》按语:“此词当作于元祐年间居汴京时,与僚友宴集之作,辞意清新,颇见闲适之趣。”
以上为【西江月 · 坐客见和,復次韵】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