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江面上矗立着百尺高的船桅,山中寺庙里有重重叠叠的楼台。山中的僧人站在楼上眺望江面,远远地指着那高高的桅杆,忍不住笑我俗世奔波之人。
以上为【题双竹堂壁】的翻译。
注释
1. 双竹堂:寺院名,具体地点不详,或在今四川、湖北一带,因寺旁有双竹而得名。
2. 樯竿:船上竖立的桅杆,代指行船,象征世俗奔波。
3. 一百尺:极言其高,夸张手法,形容江船桅杆高耸入云。
4. 山中楼台十二重:形容寺院建筑层叠高耸,“十二重”为虚指,言其多且高。
5. 山僧:指居住在山寺中的僧人,代表超然物外的修行者。
6. 笑杀侬:吓坏我了,或笑死我了。“侬”为吴语第一人称代词,此处苏轼借用以自指,带有调侃意味。
7. 遥指樯竿:僧人远指江上桅杆,暗喻对尘世执著的旁观与讥笑。
8. 江上:既实指江景,亦象征人事纷扰、宦海浮沉。
9. 山中:象征清净无为、远离尘嚣的修行境界。
10. 杀:副词,用在动词后加强语气,如“笑杀”即“笑坏了”。
以上为【题双竹堂壁】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江寺远眺图,通过“樯竿”与“楼台”的空间对照,表现了尘世奔忙与山中清静的对比。诗人借山僧之眼反观自身,流露出对世俗执著的自嘲与超脱之意。全诗意境清远,语带机锋,在看似平淡的描写中蕴含禅意,体现了苏轼融合儒释道思想的独特人生观。
以上为【题双竹堂壁】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以对仗开篇:“江上樯竿一百尺,山中楼台十二重”,空间上形成江面与山巅的垂直对照,视觉上拉开距离。一为动态的航行标志,一为静态的宗教建筑,象征入世与出世的两种人生选择。第三句“山僧楼上望江上”巧妙连接两个空间,使视角由客观描写转入主观观察。末句“遥指樯竿笑杀侬”陡然转折,以山僧之笑反衬诗人自身的奔波劳碌,自我调侃中透出顿悟与释然。全诗语言质朴,却意蕴深远,融山水、人事、禅理于一体,展现了苏轼在贬谪生涯中逐渐形成的旷达心境。短短四句,既有画面感,又有哲思,堪称题壁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题双竹堂壁】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查慎行):“此诗写景简净,寓意深远。‘笑杀侬’三字,自嘲中有彻悟,非真历风波者不能道。”
2. 《宋诗钞》(吴之振等编):“语似轻快,实含悲慨。樯竿百尺,不过尘劳之象;楼台十二,乃清净之境。一望一指,顿觉身在局中。”
3. 《历代诗话》(何文焕辑)引《纪评苏诗》:“此等诗最见东坡襟抱。不着议论,而超然之趣自见。‘笑杀侬’三字,活画出山僧洒脱之态,亦反照诗人自省之心。”
4. 《唐宋诗醇》(清代官方选本)评:“语近风谣,意存警醒。以他人之笑,醒自己之迷,东坡晚年诗多此类。”
以上为【题双竹堂壁】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