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颈夜眠如冻龟,雪来惟有客先知。
江边晓起浩无际,树杪风多寒更吹。
青山有似少年子,一夕变尽沧浪髭。
方知阳气在流水,沙上盈尺江无澌。
随风颠倒纷不择,下满坑谷高陵危。
江空野阔落不见,入户但觉轻丝丝。
沾裳细看巧刻镂,岂有一一天工为。
霍然一挥遍九野,吁此权柄谁执持。
世间苦乐知有几,今我幸免沾肤肌。
山夫只见压樵担,岂知带酒飘歌儿。
天王临轩喜有麦,宰相献寿嘉及时。
冻吟书生笔欲折,夜织贫女寒无帏。
高人著屐踏冷冽,飘拂巾帽真仙姿。
舟中行客何所爱,愿得猎骑当风披。
草中咻咻有寒兔,孤隼下击千夫驰。
敲冰煮鹿最可乐,我虽不饮强倒卮。
楚人自古好弋猎,谁能往者我欲随。
纷纭旋转从满面,马上操笔为赋之。
翻译
寒夜中缩着脖颈入睡,如同冻僵的龟,大雪降临,唯有旅居在外的游子最先察觉。清晨江边起身,只见江面辽阔无边,树梢上寒风凛冽,吹得更加刺骨。青山仿佛年轻男子,一夜之间胡须全白,变成了苍老的渔翁。这才明白阳气尚存于流动的江水之中,沙洲上积雪盈尺,而江流并未冻结。雪花随风翻飞,无所选择,低处填满沟壑,高处覆盖山巅,危崖亦被掩埋。江野空旷,雪花飘落不见踪影,悄然入户,只觉轻细如丝。沾湿衣裳后细看,那雪花精巧如人工雕琢,难道是天工所为?忽然间大雪铺满原野,如此巨大的权柄,究竟是谁在掌控?人间苦乐究竟有多少种,如今我幸运地未被冻伤肌肤。山中樵夫只知雪压重担之苦,岂知有人带酒欢歌、踏雪而行之乐。天子临朝欣喜将有麦收,宰相献寿称此雪应时而至。冻得发抖的书生笔都快折断,夜里织布的贫女连帷帐也没有御寒。高雅之人踏屐行走于寒冷之中,头巾帽沿飘拂,真如仙人之姿。寺中僧人砍开小路出门,鼻中充满寒气,清冷直透肺腑。雪花洒进袍袖,湿透靴底,也有人手持笏板,匆匆走上台阶。船中旅客喜爱什么?只愿像猎手披风纵马奔驰。草丛中瑟瑟发抖的寒兔,孤鹰突然俯冲,引得千人追逐。敲冰煮鹿肉最是快意,我虽不善饮酒,也勉强举杯畅饮。楚地之人自古喜好弋射围猎,谁能前往,我愿追随其后。雪花纷乱旋转扑向脸面,骑在马上提笔写下此诗。
以上为【江上值雪,效欧阳体,限不以盐玉鹤鹭絮蝶飞舞之类为比,仍不使皓白洁素等字,次子由韵】的翻译。
注释
1. **效欧阳体**:模仿欧阳修的诗歌风格。欧阳修善用平易语言写深邃意境,注重议论与描写结合,此诗承其法度。
2. **限不以盐玉鹤鹭絮蝶飞舞之类为比**:题目规定不得用常见的雪之比喻,如“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等典故,刻意避俗出新。
3. **皓白洁素等字**:禁止使用直接描写颜色或质地的词汇,增加写作难度,逼诗人另辟蹊径。
4. **次子由韵**:依照弟弟苏辙(字子由)原作用韵写诗唱和,体现兄弟间文学互动。
5. **缩颈夜眠如冻龟**:以冬龟缩首入壳比喻人畏寒蜷缩,形象生动,突出寒冷之感。
6. **树杪风多寒更吹**:树梢风劲,加剧寒冷,为下文雪势铺垫。
7. **青山有似少年子,一夕变尽沧浪髭**:拟人手法,青山如少年一夜长出白须,喻积雪覆顶,新颖奇特,避用“白”字而意自现。
8. **阳气在流水,沙上盈尺江无澌**:《礼记·月令》有“孟冬之月,水始冰,地始冻”,然此处言江未结冰,说明阳气犹存于流动之水,暗含生机不绝之意。
9. **霍然一挥遍九野**:形容雪落迅疾广袤,如神力挥洒,气势磅礴。
10. **冻吟书生笔欲折,夜织贫女寒无帏**:对比寒士与贫女之困苦,反映社会现实,具杜甫式的人道关怀。
以上为【江上值雪,效欧阳体,限不以盐玉鹤鹭絮蝶飞舞之类为比,仍不使皓白洁素等字,次子由韵】的注释。
评析
本诗作于苏轼贬谪期间,题为“江上值雪,效欧阳体”,明确表明学习欧阳修写景状物、以理入诗的风格。全诗围绕“雪”展开,却不使用传统比喻(如盐、玉、鹤、鹭、絮、蝶)和形容词(如皓、白、洁、素),挑战语言极限,展现诗人超凡的文字驾驭能力。通过细腻观察与奇特意象,将雪景转化为人生百态的映照,既写自然之变,亦寓世情冷暖。诗中融合士人、百姓、官宦、隐者、僧侣、猎者等多重视角,呈现社会各阶层对同一场雪的不同感受,体现苏轼广阔的胸襟与深切的人文关怀。末段转入动态描写,以狩猎场面收束,豪情勃发,显露出诗人虽处困境而不失壮志的精神风貌。全诗结构宏阔,层次分明,由静入动,由景及情,由物及理,堪称宋诗中融理趣、情趣、气势于一体的杰作。
以上为【江上值雪,效欧阳体,限不以盐玉鹤鹭絮蝶飞舞之类为比,仍不使皓白洁素等字,次子由韵】的评析。
赏析
此诗最大特色在于“避俗求新”。面对咏雪这一常见题材,苏轼主动设限:禁用习见比喻与形容词,迫使自己突破陈规,开拓新的表现空间。他转而采用拟人(“青山变髭”)、夸张(“霍然一挥遍九野”)、感官描写(“轻丝丝”“清淋漓”)和哲理思考(“岂有一一天工为”)等多种手法,使雪的形象既真实又奇幻。尤其“青山有似少年子,一夕变尽沧浪髭”一句,化静为动,赋予自然以生命节奏,成为千古名句。
全诗采用七言古体,句式自由,节奏跌宕。前半写景,层层推进;中间转入议论与社会观察,拓宽主题维度;后半引入人物群像——樵夫、歌者、官吏、僧人、猎手——构成一幅雪中人间图卷,极具画面感与戏剧性。结尾“马上操笔为赋之”,呼应开篇“客先知”,完成从感知到创作的闭环,体现诗人即景生情、即时成章的才思。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虽写严寒,却无颓丧之气。既有“幸免沾肤肌”的庆幸,也有“敲冰煮鹿最可乐”的豪兴,更有“我虽不饮强倒卮”的豁达,充分展现苏轼身处逆境而超然自适的精神境界。这种“以乐写苦”的笔法,正是其人格魅力的诗意投射。
以上为【江上值雪,效欧阳体,限不以盐玉鹤鹭絮蝶飞舞之类为比,仍不使皓白洁素等字,次子由韵】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十六:“此诗奇崛处颇类退之(韩愈),而转折自然,无斧凿痕。‘青山’二语,化工肖物,非人力所能到。”
2. 《宋诗钞·东坡集》评:“不粘不滞,信笔挥洒,而气象万千。盖能以学问养气,以理驭辞,故虽限题严苛,反激出奇思妙想。”
3. 《瓯北诗话》卷五:“苏长公每于险韵、难题中见才,如此诗禁用常语,乃能别构一体,所谓‘带着镣铐跳舞’者,正见其本领。”
4. 《历代诗发》评:“通篇无一‘雪’字,而雪意弥漫;无一‘寒’字,而寒气逼人。此真善于藏锋者。”
5. 《唐宋诗醇》评:“写景则极幽微,抒情则含蓄,议论则切事理,众美咸备。虽云效欧,实已自成面目。”
以上为【江上值雪,效欧阳体,限不以盐玉鹤鹭絮蝶飞舞之类为比,仍不使皓白洁素等字,次子由韵】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