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有弟弟啊有弟弟,都在遥远的异乡;兄弟三人各自消瘦,有谁比谁更强健?生生离别辗转难相见,胡地尘沙暗天道路长。
看东方飞过野鹅和后方的秃鹫,怎能载我抵达你们身旁?唉呀第三支歌啊歌声三迭起,你们归来时去何处收拾我的尸骨!
以上为【干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的翻译。
注释
1. 乾元:唐肃宗年号(758-760年)
2. 同谷县:今甘肃成县,杜甫曾在此暂居
3. 三人:杜甫有弟杜颖、杜观、杜丰,时分处山东、河南等地
4. 展转:流转漂泊,指因战乱辗转迁徙
5. 胡尘:安史之乱时叛军多胡骑,故称战尘为胡尘
6. 鴐鹅:即鹅,泛指候鸟
7. 鹙鸧:秃鹫与白颈鸦,皆食腐鸟类
以上为【干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第三首,以质朴语言倾泻兄弟离散之痛。前四句直诉三弟各羁远方、生死不明的现实困境,“胡尘暗天”既写战乱景象,又喻示人生迷途。五六句借飞鸟意象抒发骨肉团聚的奢望,尾联以收兄骨的惨烈想象将乱世悲情推向极致。全篇采用歌行体叠唱形式,情感层层递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以上为【干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展现杜甫歌行体沉郁顿挫的特质。首句复沓“有弟”如泣如诉,“各瘦”细节见证乱世民生凋敝。“东飞鴐鹅”与“后鹙鸧”形成意象对照:前者承载团聚幻想,后者暗示死亡阴影。结尾反诘句“何处收兄骨”以超越常规的残酷想象,将个人命运与时代灾难熔铸为具象的悲怆图景。全诗通过空间阻隔(道路长)、生命威胁(收兄骨)与自然意象的多维交织,完成对战争创伤的深度书写。
以上为【干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的赏析。
辑评
1. 明·王嗣奭《杜臆》:“‘收兄骨’语惨绝,然在第三首言之,若预言然,此公诗谶也”
2.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前三章忆弟妹,以骨肉之至情,发为歌哭之至文”
3.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三歌忽念诸弟,总缘身陷贼中,故‘胡尘’句点清本旨”
4. 清·杨伦《杜诗镜铨》:“结语痛极,是《九歌》《四愁》遗响”
5. 近人陈贻焮《杜甫评传》:“将流寓同谷的饥寒之叹,扩展为战乱时代的社会悲剧”
6. 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杜甫诗注》:“对飞鸟发问的句式,继承《诗经·小雅》传统而更具绝望感”
以上为【干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