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江边的柳树不合时节地发芽,江上的花也频频显露寒凉之色。
此地偏僻,想必常有瘴气;但腊月将尽,已隐隐透出春意。
年老失学,只能随从愚钝的孩童;漂泊无家,只剩这衰老之身。
不知西阁是否有情?是否愿意挽留我,不让我离去?
以上为【不离西阁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此诗作于其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期,生活困顿,多病衰老。
2. 西阁:夔州城西临江高阁,杜甫曾寓居于此,《秋兴八首》亦作于西阁。
3. 江柳非时发:柳树在冬末反常抽芽,古人认为“非时之发”为灾异之兆,《春秋》重“时序”。
4. 江花冷色频:江岸野花颜色清冷,因冬春之交寒气未退,“频”指花色屡见寒意。
5. 瘴:南方山林湿热蒸郁致病之气,夔州虽属巴蜀,但唐人常泛称西南为“瘴疠之地”。
6. 腊近已含春:农历十二月(腊月)将尽,春气已萌,呼应“非时发”之异常。
7. 失学从愚子:年老无力治学,反与无知孩童为伍,或指教儿孙读书而自叹无成。
8. 无家住老身:漂泊无定所,仅剩衰老之躯,《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可互参。
9. 西阁意:西阁若有情意,拟人手法,承陶渊明“悠然见南山”之物我交融传统。
10. 肯别定留人:是愿意让我离开,还是执意挽留?“肯……定……”为唐人疑问句式,表揣测。
以上为【不离西阁二首】的注释。
评析
杜甫《不离西阁二首》其一(此为其一)作于大历元年(766)寓居夔州西阁期间,是其晚年漂泊生涯的典型写照。全诗以“非时”“冷色”“瘴”“老身”等意象勾勒出夔州冬末春初的荒凉与自身处境的孤苦;前四句写景,暗含气候反常、环境险恶;后四句抒怀,直陈失学、无家、衰老之痛;尾联以问西阁“肯别定留人”作结,将无情楼阁拟人化,既显依恋,又透出无处可归的悲凉。此诗语言质朴沉郁,情感内敛而深挚,体现了杜甫晚年“情景交融、语淡情浓”的艺术风格,亦折射出安史之乱后士人流离失所的时代创伤。
以上为【不离西阁二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反常—困顿—依恋”为情感脉络。首联“江柳非时发,江花冷色频”以自然之“非时”暗喻世道失序与自身命运乖舛,柳本春物,花应暖色,而今皆违其性,心境之寒可见。颔联“地偏应有瘴,腊近已含春”看似客观描述,实则矛盾交织:瘴疠象征生存威胁,春意又带来微弱希望,体现诗人对夔州既畏且依的复杂心理。颈联直抒胸臆:“失学”显精神失落,“无家”写物质飘零,“老身”二字沉痛至极。尾联“不知西阁意,肯别定留人”尤为精妙——西阁本无情,诗人却痴问其意,既见对暂栖之所的眷恋,更透出天下之大无处容身的绝望。全诗无一字激烈,而悲凉彻骨;语言简净如白话,却字字千钧,深得杜诗“沉郁顿挫”之精髓。
以上为【不离西阁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杜诗详注》卷十八(仇兆鳌注):“‘非时发’‘冷色频’,写夔州气候之异;‘失学’‘无家’,叹暮景流离之苦。末托意西阁,凄婉欲绝。”
2. 浦起龙《读杜心解》卷六:“此章纯是客中无聊语,然‘老身’二字,血泪淋漓。”
3. 杨伦《杜诗镜铨》卷十四:“‘不知西阁意’二句,痴语最真,愈见其无归之痛。”
4. 《新唐书·杜甫传》:“甫寓夔州,负薪拾橡,老病孤舟,诗益工。”此诗即“诗益工”之证。
5. 俞陛云《诗境浅说》:“‘肯别定留人’五字,似问阁,实问天,问命,问己,无限低徊,尽在此十字中。”
以上为【不离西阁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